齐鲁晚报研学营带孩子们品味济南,传承非遗文化
徘徊白墙青瓦间,体验优雅百花洲
2018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学生认证誊写祝福语。
     本报济南9月9日讯(记者 李飞 潘世金 实习生 徐丽环) 亲手制作荷灯,在掌灯官的带领下完成荷灯仪式;两三人一起,在穿针引线中领略线装书的历史韵味;百花洲里看济南,泉水人家民俗馆集中再现了老济南市井民俗,见证了几代人的沧桑岁月……8日、9日两天,齐鲁晚报泉水文化研学“再出发”,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济南外国语学校开元国际分校、济南市南辛庄小学等7所学校的学生来到百花洲,在研学活动中传承非遗文化,了解济南历史。
  国家安康、万事如意、金榜题名……营员们手握毛笔,在字帖上认真誊写祝福语。随后,营员们领取百花洲祈福牌,写下了自己的美好心愿。
  荷花灯在古代主要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变成对身边亲人的祝福。在老师的讲解下,大家开始亲手制作荷花灯。“将三角形的纸对折,沿线再继续对折,沿线将三角形折过来……”在营员们灵巧的小手下,不一会儿,一个个手工荷花灯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祝福语贴在了荷花灯上。
  “将亲手制作的荷灯投入河中,看着它慢慢越飘越远,感觉特别有意义。”纬二路小学的郭书涵说。 
  “这个活动项目内容丰富,讲解清楚,让孩子家长们了解到放荷灯的历史起源与寓意,孩子们亲手制作荷灯与福牌,并在百花洲放荷灯以寄托祝福。”济南市纬二路小学家委会会长王超说。 
  “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百花洲的优雅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徘徊于白墙青瓦之间,漫步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泉水文化的沧桑厚重就流露出来。
  流杯池子、让水泉、厚德泉……一处处泉水,一个个池子,都倒映着老济南特有的模样。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营员们感受到了泉水文化的魅力。
  教师节来临之际,同学们通过敬管子、敬尊长、同窗互敬的仪式,更深刻地理解了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在泉水人家民俗馆里,上千件老物件再现了老济南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几代老济南的沧桑岁月。
  两三人一起,齐心协力,在穿针引线中领略线装书的历史韵味。在老师的指导下,营员们学习了线装书的发展历史和装订形式,并亲自体验了制作线装书。
  研学结束后,每位营员都获得了结业证书,在周末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研学之旅。

“齐鲁未来星”研学游带你走出校门学习知识
  研中有学,学中有思。齐鲁晚报·清大研学研究院坚持“立德树人”原则,针对学生、家长和学校需求,设计了不同主题、不同年龄段的研学产品,如东阿阿胶研学之旅、宏济堂中医药研学之旅、齐鲁文脉研学之旅等。
  想在行走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就来参加齐鲁晚报·清大研学推出的“齐鲁未来星”研学游吧,总有一款会适合你。
  咨询电话:
  齐鲁晚报:0531-
  85193712、85193050;
  清大研学:0531-
  82748669、58053686。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