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砥砺前行,爱心铸就高尚师魂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2018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编辑:姬生辉 组版:李腾 校对:周伟佳
专题
T22
  本报记者 姬生辉 周伟佳 通讯员 常颖

  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的校园环境、专业的师资队伍……走进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百年名校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多年来,学校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他们老中青结合,富有活力;他们教育经验丰富,成效显著……一批批德艺双馨的教师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劳的汗水,托举起孩子们的未来。一代代永丰人砥砺前行,铸就了学校的百年辉煌;而学校更是教师们成长的摇篮,助推他们成就了高尚的职业梦想。
铸就高尚师德 发自内心关爱每名孩子成长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郑杰,自1989年走上工作岗位起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整整29个年头。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当成她从教的最高准则,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是永丰街中心小学老师们共同的职业信念。郑杰所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敏感时期,她耐心、细致地关注每个孩子的细微变化。班里一名男生小恒,性格活泼开朗,时常惹出麻烦,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了解情况后,郑杰立即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课下,主动与小恒谈心,试图帮他打开心扉,重燃学习希望。课上,给予他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恒成绩进步很快,并成为班级里的“热心人”,逐渐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郑杰称,应该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关注,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点,用爱和耐心帮他重新定位自己,重拾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语文教师朱红梅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7年,对待教学,朱红梅有一套独属心得。“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老师的正确引导显得格外重要。”课上,朱红梅利用儿歌,搭配趣味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同时与家长进行配合,培养孩子养成好的课堂习惯。面对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朱红梅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针对自身的优点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们的天性得以释放。此外,朱红梅格外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课下,她的视线一刻不离开孩子,总是等到任课老师到班才离开教室。
  郑杰、朱红梅的教育故事仅仅是永丰人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郝秋芝、周卫华、张德强、胡占山、丁永芹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为已任,把教书育人视为“塑造人灵魂”的伟大事业。他们多年扎根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用对孩子无私的爱谱写出一曲最美的师德之歌。
  昂扬向上的永丰街中心小学师生。本报见习记者 梁响 摄
助力教师发展 业务传帮带,教师队伍“活”起来
  “一年来,从教学上的一张白纸到游刃有余,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成长了很多……” 去年,青年教师马洪斌凭着对语文的热爱和悟性,如愿成为了一名永丰街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回想起刚入校的场景,马洪斌深有感触。
  “刚入校时,不敢上讲台面对学生,在教学上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思路。”2017年新入职的马洪斌,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管理学生和把握教材重难点方面疑惑重重。通过学校青蓝工程的开展,与骨干教师强艳“师徒结对”。强艳老师一方面传授自己管理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反复的听课、评课,传授马洪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重难点问题。  
  “多亏了我师傅,不仅手把手教给我解决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中也传授给我很多经验。”在强艳的帮助和指引下,马洪斌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在新入职教师评比中表现优异,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如今,他不断通过公开课等形式静心打磨课堂,对课程内容更加精益求精。
  和马洪斌同样迅速成长的,还有青年语文老师张燕燕。“除了自身的努力,在学校教研团队的滋养下,我受益匪浅。”张燕燕称,教案修改、公开课打磨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全程指导;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内部专题培训等形式,教学水平得以迅速成长。此外,学校重视青年教师个人素质培养,加强基本功训练,定期进行钢笔字、粉笔字作品展示、评比。
  骨干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教育、感染着青年教师。数学教研组长刘景表示,青年教师在实践、摸索和思考后能够充分吸收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从自身特点出发,去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在与徒弟申延平“师徒结对”以来,徒弟的不断成长,也是对刘景平日付出的最好回报。
  学校“青蓝工程”的实施,为学校青年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青年教师得以快速成长。目前,学校逐渐形成一支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队伍,王美娟、牛洁琼、马冬梅、顾琰、高莹等一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执教了多节精彩的省市区各级公开课。在今年的区优质课评比中,学校青年教师张晓洁、宋蓓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将参加市级优质课的评选。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名师队伍 搭建舞台,让老师们练就教学绝技
  品德学科视频案例分析式教研。
  优秀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师徒结对。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校长李均鹏告诉记者,学校以“立足校本 提升实效 形成特色”为工作思路,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以分散教研和集中教研相结合,常规教研和特色教研相结合,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是老师成长的沃土和摇篮,老师们更是助推学校发展提升的最大力量。学校积极搭建舞台,助力每一位教师成长,帮助他们练就教学‘绝技’。”李均鹏说。  每周三的下午两节课后,是学校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学校高度重视教研实效,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课例研讨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丰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同时,学校领导积极深入教研一线,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学校高效的教研活动打造出优质的课堂,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作为学校的中流砥柱,18年从教生涯,语文老师兼品德课老师陈红丽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与常规课堂不同,品德课主打“开放式课堂”。每节课设置一个主题,以讨论交流为主,突出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以《家人的爱》这堂课为例,我们会邀请家长来到教室,和孩子面对面进行交流,”陈红丽称,通过开放式课堂的形式,让家长和孩子产生共鸣,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红丽将“视频案例式”教学手法融入到日常教学。在观课中,老师们根据需要录制视频,将课堂上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方式等有价值的课堂资源真实呈现。做到资源共享,组内老师共同进步。日常教学中,陈红丽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品德教研组的引领。在她的带领下,组内八名老师各自散发着光芒。正因如此,这个年轻的团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曾被评为任城区先进教研组。
  伴随着周四下午第二节下课铃声,永丰街小学的校园里沸腾起来,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泥塑社团巧手塑形,合唱社团歌韵悠悠,快乐英语情景互动,美术社团用画笔描摹多彩世界……近年来,学校注重品德教育的同时,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办学目标,通过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从教多年,教师张晓洁用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扮靓了英语课堂。谈起特色教学,张晓洁称,寓教于乐是她的“绝招”。她在教学中采用故事、歌谣、游戏、比赛等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欢笑声。
  作为孩子们课程学习的有效补充,社团活动在永丰街小学也是缤纷多彩。其中,学校英语社团名为“Happy English快乐英语”,其中包含绘本阅读、视频短片欣赏、英文歌曲跟唱等内容。为了保证各个社团的活动质量,学校做到了“三定”,即定人、定时、定点。每周四下午学校社团统一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社团培训。目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