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教授知识,用爱呵护学生
走进济宁市南池小学,倾听老师们的故事
2018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编辑:姬生辉 组版:李腾 校对:周伟佳
专题
T31
  本报记者 姬生辉 周伟佳
  济宁市南池小学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古南池畔,是一所师资力量强大、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自2012年建校以来,济宁市南池小学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成为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摇篮。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老师们爱岗敬业、辛勤付出,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出丰硕成果。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走进南池小学的优秀教师代表,聆听他们的教学故事。
袁媛
组建33个社团,让孩子们享多彩生活
  44岁的袁媛是南池小学的大队辅导员,除了负责学校日常的少先队工作,自2014年以来,她主动接过了学校社团的工作。短短四年的时间,她先后组建起33个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使孩子们体验到轻松学习的乐趣,也让学生们的成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济宁市南池小学,每个星期四下午两节课后,是50分钟的社团活动课,这也是孩子们最为期盼的时刻之一。教室内、操场上,各个社团的活动同步开展,孩子们聚集在所属社团的“聚集地”,校园内回荡着欢快的笑声。每到这个时候,作为社团活动负责人的袁媛都要在学校内转一转。“了解每个社团的学习进度,走进教室内听听课,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袁媛笑着告诉记者,自2014年以来,她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组建起了书法、机器人、刺绣、篮球等33个社团。
  作为学校社团活动的“领头雁”,袁媛始终将自己定位为联络员和幕后人,同时也练就了“多面手”的本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走进社团课堂,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去年,学校外聘的京剧社团老师因事请假,袁媛从网上、电视上自学京剧,纯正的唱腔、专业的走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做好了“替补队员”。“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各项社团活动,更爱和孩子们在一起。”目前,袁媛已精通京剧、刺绣、机器人等多项教学技能,真正成为了一名“多面手”。
  因学校社团数量多,袁媛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组建起了“校内+外聘”的社团教师队伍。她积极邀请校外的技能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在有效补充师资力量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专业丰富的学习。两名学生获得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六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书法社团学生千余幅书法作品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在袁媛的带动下,社团中的孩子们在收获快乐、提升自信心的同时,也获得了多项荣誉,这也是袁媛最大的骄傲。
李美华
愉快教学法,英语课堂“活”起来
  李美华现任南池小学教导处主任,同时担任着英语的教学工作。从教16年来,她的“体验式”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在她看来,英语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体验与实践发展学生们的各项素养。 
  在教学上,李美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倡导愉快教学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前,她习惯播放英文歌曲进行“热身”,让孩子们感受英语氛围。“轻松愉快的英文歌曲,孩子们带着问题学英语,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此外,李美华还会带领学生根据每单元所学的单词和句型,用熟悉的曲调自编英文歌曲,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一直倡导让孩子快乐学英语,不断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在李美华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她的课堂上真正爱上了英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李美华将英语合作表演引入课堂,每节对话课堂都成了学生自由组合、尽情表演和互赏互评的舞台。“我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配音游戏和对话表演逐渐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体验活动,连平时上课最沉默的孩子都能自信满满地上台表演,家长们非常认可。”在李美华看来,只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她将学校特色孝德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通过英语教学讲述孝心故事。
  作为学校的一名业务领导,李美华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常深入到教学一线听课评课,指导课堂教学,培养出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回顾16年的从教之路,李美华始终坚信,“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把满腔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中,把勤劳和智慧融入三尺讲台。
张俊甫
阅读进课堂,点燃学生学语文兴趣
  他大胆创新,颠覆了保守刻板的教学方式;他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人每学期阅读达到100万字以上,他就是济宁市南池小学语文教师张俊甫。踏上三尺讲台24年来,他始终怀着一颗爱心、一份执着,乐此不疲地做着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人。
  张俊甫投身语文教学后,认真研读教育书籍,开展教育科研。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单一,“授—讲—练—评”的模式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为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秋季,张俊甫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着手参与“1+10+N”语文教学改革。
  “1是指一本教材,10是指每学期课上阅读的10本课外书,N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1+10’之外自主选读课外书。”张俊甫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限定八周时间完成,余下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书记,变课外阅读为课上阅读。减少无效、无趣、无聊的分析课,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张俊甫坦言,在教改之初,也曾遭遇过多重阻力,“日常教学墨守陈规,看到先进教改信息,短暂兴奋一下,但没有去做的打算,担心影响学生成绩。”长期的坚持,终有所成。两年时间,张俊甫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学生学习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每学期阅读100万字以上,远超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从多读、乐读逐步达到会读、善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写作不再畏难。
  作为班主任,张俊甫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余时间,他经常与学生一起互动,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老张”。对待学生,张俊甫以鼓励为主,“要以同理心对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24年育人生涯,张俊甫收获了满满的肯定:“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先进工作者”、“济宁市优秀班主任”、“济宁市师德模范”,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面对这样的沉甸甸的荣誉,张俊甫说,他的秘诀很简单:保持一颗仁爱之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