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重磅

A04版:壹读

A06版:壹读

A07版:壹读

A08版:财经

A09版:壹读·互动

A10版:壹读·济南

A11版:动向·国际

A12版:文娱·影综

A13版:青未了·人间

A14版:乐动·足球

A15版:新闻·速览

Q01版:今日青岛

Q02版:今日青岛·城事

Q03版:今日青岛·关注

Q04版:今日青岛·关注

WR01版:荣成资讯

WR02版:荣成资讯·城事

WR03版:荣成资讯·关注

WR04版:荣成资讯·教育

Y02版:今日淄博·巡城

Y03版:今日淄博·巡城

Y04版:今日淄博·教育

情长纸短

齐鲁晚报     2020年11月25日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皆有诸多情结、情愫乃至情怀。它们不仅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忘、淡然,而且会弥久升腾,伴着时光飘逝而愈发清晰、真切,时不时触及心灵的燃点,让人更加难以忘怀与释然。比如,我与稿纸的悠悠情缘……
  自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替代了竹简,2000年来,纸的主要用途还是书写。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回村务农。电光石火似的一个闪念,祖辈与文字无缘的我,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了给县广播站投稿的“地下行动”。
  听说投稿得用方格稿纸,但乡下只能买到横格双线信纸。当时我灵机一动,便把上学时没用完的作文本撕开,将评语栏剪去,用来誊抄稿子,尽管长宽不成比例,且豁豁牙牙似锯齿一般。
  第一次见到方格稿纸,是在县城广播站的厕所里。之前稿子都是偷偷寄出,一次,我准备直接送到县广播站去,并当面向编辑请教。但门前徘徊半天没敢造次进入,直到中午下班后,才忐忑不安地走进院内,把稿子从门缝塞了进去。
  怕被人碰到问话,便到编辑室左侧的厕所假装解小便。不想进去后眼前一亮,“有幸”见到了被当作手纸用的稿纸。尽管点点污渍,但看得真切:纸质较薄,柔软光滑,微泛青色,绿色的方格匀称工整,上下左右留着空隙,最后一行方格左下边印着单位名称,右下边印着“180字”的字样。这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尴尬经历,成为我与稿纸的第一次“遇见”。
  再后来,做了县委机关报的总编辑才彻底明白,之所以媒体用方格稿纸,是为了计算稿子的字数。若字数计算不准,广播节目和报纸版面就无法编排。
  那天从广播站厕所出来后,跑了县城三家百货商店,终于买到两本方格稿纸。与广播站的稿纸相比,无论材质还是质量,都逊色很多。拿回家用钢笔抄写,写出来的字老洇墨水;纸质脆,用圆珠笔稍一用力就戳出个窟窿,只好剪个小纸片用糨糊贴上重新写字。
  听说新闻可一稿多投,于是,每写出一篇草稿后,我便一份份在方格稿纸上誊抄。
  当时的写稿,在我彷徨迷蒙、阴霾笼罩的内心中,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兴趣使然,一旦沉浸其中,写稿还不怎么犯愁,最头疼的是往方格稿纸上誊抄稿子,机械般地抄五份,夜里抄着抄着就到凌晨“半夜鸡叫”了。
  听说稿纸中间夹上复写纸,用圆珠笔一次可以复写三四份,于是从大队会计那里要了些复写纸。但最苦恼、烦心的是破旧的桌面凹凸不平和方格稿纸上下格子对不齐,复写出的字“粗腿大棒”“出头露脚”或“缺胳膊少腿”。
  同样是听说,在玻璃板上复写稿子更清楚,但上千口人的村子不可能找出一块玻璃板。穷则思变,便在镇上设法找了块缺了角的废旧门窗玻璃,在上面复写。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危险系数却陡增,胳膊好几次被玻璃划出血杠杠。由于右手中指与食指长期捏圆珠笔用力复写,至今还能摸得出中指指甲左侧留下的凹痕。
  投稿之初,篇篇如泥牛入海,正当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时,广播站的王小根编辑骑自行车到我村寻遍大半个村庄,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我。一番鼓励,如拨云见日,重燃写作信心。自此,他还时不时寄来一两本稿纸。
  对广播站的稿纸,我视若珍宝,只有觉得写出了比较满意的稿子才用,就像当时的白面水饺,只有逢年过节才吃。因为舍不得用,在农村老宅的抽屉里,至今还珍藏着“没用完”的稿纸。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先后到县直单位和县委宣传部写材料、搞报道、主编县报,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两个单位的稿纸分别是绿色300格和红色240格。这期间,在这两种方格稿纸上,用我有限的智力尽情渲染,通过笨拙的笔触,为宣传事业略尽绵薄之力,也曾获得过几十项奖励和荣誉。
  这两种稿纸,曾经是我魂牵梦绕、情感所归和一直守望的田园,至今仍视为神圣的尤物。我以笔为犁,在上面耕耘不辍,一路走来,虽未成名成家,却谋了个养家糊口的“饭碗”。今年疫情期间宅在家中胡倒腾,又翻出书橱内压箱底的一大摞稿纸,一股暖流油然升腾。
  在县委从事新闻宣传12年,与各媒体记者联合采访、写稿,收获的不仅是百余篇报纸的头版头条,当然还有没用完的报社的方格稿纸。
  省、市委机关党报的方格稿纸都是自己印刷厂设计印刷的,材质是看起来有些古色古香的新闻纸,显得厚重、典雅,颇具格调和文化气质、底蕴。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起来,柔中带韧,游刃有余,格外有质感和手感。
  对这两家报社的稿纸,写新闻我一般不舍得用,主要用来誊抄散文、随笔之类的稿子,或用于给同学、朋友写信。夜深人静,心声心语自由舒畅地流淌,笔在尽情倾诉,纸在静心倾听,那笔尖在纸面上“沙沙”的细微摩擦声,恰似二者温情的絮语。
  那一行行格子写满字后,恰如故乡田地里种的一垄垄玉米、花生和地瓜。而这种耕耘,可以夜深人静,默默躬行,免却了栉风沐雨、日晒雪打。
  信息时代到来,几千年的纸笔文化出现危机,键盘和屏幕基本代替了笔和稿纸。不知不觉间,自己也学会了打字,竟十几年不用稿纸起草、誊抄稿子了。如今,写稿键盘一敲,随心所欲;媒体早已不用数格子计算字数了;投稿用E-mail或微信瞬间到达,还能实时交流修改意见。
  自己并非抱残守缺之人,但出于对稿纸的情有独钟,还是怀念、流连于纸与笔打得“火热”的年代。现在明晃晃的屏幕、千篇一律的字体,始终找不到用稿纸书写过程中的那种趣味、情调、意境,以及横竖撇捺的张弛有度与挥洒自若。
  也许,书写体现在稿纸上所表达的情感,不仅包含在文字的表述里,也蕴藏于笔迹的游弋中。某日,朋友寄来几包糖果,附带一页用稿纸写的亲笔信。那乍看潦草,细观隽秀、刚柔相济的熟悉字体和诙谐调侃的语言跃然纸上,字若其人,恰似“见字如面”,早已升腾为一种思念和温情;字里行间,也读出对方书写时一种超越文字的情感。倘若换成打印的信件,饱含的情感便会缺乏色彩的表现。
  命运女神的牵线,使我与稿纸结下了“过命”情缘。她陪伴着我人生的青春岁月,让生命变得富有生机和光彩,让内心更加丰盈,给了我洞察世界与思索人性的平台,为我铺设了一条通向理想的人生道路。
  情长纸短。如果没有稿纸的“铺垫”与“渲染”,我可能至今走不出沭河岸畔家乡那片厚重的故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