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不是喊出来的
2015年1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的确,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不可能所有举措都照抄照搬,但敢于动真碰硬的态度和行动却是不变的“法宝”。
 评论员观察 娄士强
  16日的一场冬雨过后,省城济南由当天凌晨的重度污染转为下午的轻度污染,接下来的冷空气或许能够让市民们感受一下久违的蓝天。最近这些年,每到这个时候都是相似景象,而且受到困扰的还不止济南一城。在环保部发布的10月份空气质量排名中,济南在全国74个城市中仍居末席,而这一成绩放到全省,居然是处在中游的。
  按照省环保厅公布的数据,10月份全省空气质量的多个指标不如去年同期,有12个城市的“气质”同比是恶化的,也难怪我们在“看天治霾”的怪圈里越陷越深。再看治霾的举措,从工地扬尘的治理到排污企业的外迁,再到燃煤锅炉的改造……都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此同时,省外一些传统的污染“大户”却逐渐赶了上来,在把省内城市挤到“队尾”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题:既然别人能做到,我们为何做不到?
  回顾过去这一年来的治霾经历,经常是成绩谈得多,问题谈得少,官方披露的数据多是在提醒人们空气质量的改善,却极少看到有哪些企业被处以罚款、被停业整治,哪怕是连续多月垫底,也未见相关部门的官员被问责。压力不够,动力就不足,“老大难”的问题依旧“老大难”,也就不足为奇了。就拿最近来说,省城持续遭遇雾霾天,但较大的动作也只是自12月起全市禁行黄标车,要知道机动车对雾霾的贡献率只有15%,属于黄标车的部分就更少了。
  总说改革要啃“硬骨头”,治霾最怕的也是欺软怕硬、不动真格。无论是河北各城市备受瞩目的“控煤”行动,还是最近几年常被树为典型的“兰州模式”,那些治霾取得实效的地方,共同点就是敢于无差别地对排污主体下狠手,并把治霾效果和领导干部的乌纱帽捆绑在一起。的确,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不可能所有举措都照抄照搬,但敢于动真碰硬的态度和行动却是不变的“法宝”。就像环保部所点评的,“兰州可以做到,别的城市应该也能做到”。
  相信人们还对去年的“APEC蓝”以及今年的“阅兵蓝”记忆犹新,尽管很多举措都是权宜之计,却也为治霾划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启示人们雾霾并非不治之症,关键就是把纸面上的方案落实到位。回过头来再看我省的情况,要说法律法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都不缺,各城市具体方案也出台了不少,之所以“阴霾不散”,根源还在落实上。不妨回想一下,过去几年不少城市曾高调发布“攻坚计划”、“行动方案”等,时至今日有多少按计划完成了目标呢?
  如果没有敢于动真碰硬的态度,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再严谨完善的方案也只不过是加长版的口号。“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尤其现在,面对令人遗憾的排名以及同比恶化的“气质”,别再空喊口号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