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水落坡镇水落坡村第一书记刘东洲:
修路、改电、建产业园把实事办进百姓心坎里
2015年1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原来水落坡村泥泞的道路一去不复返,全部成了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面。
  ◥之前水落坡村的道路是条有泥也有水的“水泥路”。
  八旬老太一个人拄着拐杖到村委捐款修路,这让第一书记刘东洲(中)非常感动。
  水落坡村农电升级改造项目完工后,电杆直了、电线粗了,全村300户人家用上了“放心电”。
      打通“致富渠道”:
 原来车里备铁锨
 现在大马路通村外

  11日,记者驱车来到水落坡村时,通过一条长长的硬化路面,轻轻松松便进到了村里。一条干净、整洁的乡间水泥路纵横穿过村庄,村民们驾驶着农用三轮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自如地来往于村间。但据水落坡村村委会主任候卫坤讲,如果没有“第一书记”刘东洲为村民修的这条水泥路,“想进我们村可没这么方便”。候卫坤说,水落坡村之所以称之为水落坡跟村子地势低洼有关,“尤其是下过雨后,积水最深的地方能有半米,都没过膝盖。”
  “现在我们脚下的这条水泥路在修之前也叫‘水泥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水也有泥。”水落坡村的村民朱先生说,“原来村里的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腿脚不好的老人、孩子,根本就不敢让他们出门。”村里有在外地上班的,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开车回来根本进不了村,“没办法,后来他们就在车后备箱里准备了几把铁锨,如果车陷到了泥里面就用铁锨撬。”村委会主任候卫坤说起之前村里的道路也频频摇头,“他们都说开着车从济南到水落坡160公里都能到,可进村的10多米都到不了,实在是苦不堪言。”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刘东洲谈起当初下决心修路的心情时,脸上充满了自信,“我2月份刚来村里,看到道路破烂不堪,一刮风塑料袋就满天飞的状况后,就决定要修这条路,必须要让村民们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下定决心后,刘东洲开始研究起水落坡村的各条道路。水落坡村位于水落坡镇政府驻地,南边就是一个集市,可以说是阳信最古老的集市,路面又宽又长。多年来,这条商业街也是坑洼不平,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集市的质量。“这条商业街不仅是水落坡村最重要的道路,也是水落坡镇的门面,如果不修好整个村镇的形象都会受影响。”
  刘东洲决定,要修路就先从商业街这“最难啃的骨头”下手,筹集了部分资金后,在阳信县委副书记、省派“第一书记”阳信党支部书记李峰,华鲁控股党委的支持下,刘东洲和村委班子从6月份开始投入工作,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10月20日,水落坡村完成了3.6公里的修路任务;其中商业街15米宽520米长,主要街道6米宽1公里长,5米宽1公里长。
 村民集资40万:
 八旬老人拄拐杖
 送来修路钱

  水落坡村的道路畅通了,民心也通了。现在村民们说起自己村里的道路都是一脸骄傲,“你看看我们村里这路,不管下雨下雪你尽管走就是。”这在别的地方显得稀松平常的一条路却结结实实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刘书记来了之后给修了近4公里的硬化街道,这让旁村的人可羡慕坏了。”虽然大家都说这是刘东洲的功劳,但刘东洲自己却认为,这与村民们自身觉悟越来越高、越来越积极有很大关系。
  “其实6月份刚开始修路的时候,资金根本不足以支持修完村里所有的道路,”刘东洲告诉记者,修路全部工程大约需要360万,但他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争取只能争取到100万,剩下的还有很大一部分缺口。“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先开始,边修路边想办法。”在近4个月的修路过程中,最让刘东洲感动的是,村民看到刘东洲是真心实意为大家谋福利的时候,纷纷抢着来捐款,表示要为自己的村子出一份力。“村主任候卫坤带头第一个就捐了3万元,在他的带领下,村民捐款很踊跃。”
  让刘东洲印象最深的是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听说要捐款修路,裹过脚的她硬是一个人拄着拐杖走了一公里的路到村委捐款。她说,“我从年轻就一直住在这个村里,村里要修路是大事更是好事,我当然要出一分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村里的路修了,我很高兴。”
  老党员朱文昌82岁了,刘东洲考虑到他年老多病,不要求他捐款,但他非要捐,“作为一位党员,这是我的一片心意。”还有一位70岁的村民,常年以拾垃圾为生,但也主动来到村委进行了捐款。“整个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捐了款,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也捐了不少,还有外村的人也有来捐款的,我们村里的路修好了外村人进出也方便。”刘东洲说,仅村民集资这一项就有近40万资金,大大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
 送来放心电:
 原来做饭半小时
 现在15分钟

  在水落坡村,除了道路之外,用电问题一直是制约村民生活生产的突出问题。过去,村里共用1台变压器,由于变压器容量小、线路老化、低压线路过长等原因,夏季冰箱不制冷,冬天电磁炉不运行,很多电器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群众生活。
  “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家里的灯泡都很昏暗,而且发红。”水落坡村副主任候希和说,家里买了电饭煲、电磁炉基本就是摆设,“用电饭煲蒸个米饭都得用上半个多小时,炒菜也是长时间炒不熟。”候希和说,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过年全家人团聚,是村里用电最多的时候,通常锅里还下着饺子就突然跳闸停电了,“过年的晚上跳闸是经常的事,村里专门安排了值班人员,一晚上就守在总电闸那里,跳闸了就推上去,一晚上能推上个十次八次的吧。”说起原来的用电情况,候希和叫苦连连。
  电压低、供电不足,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刘东洲看着村里如此落后的用电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坦言:“连最基本的供电都满足不了,发展从何谈起?”他当即表态给予该村农网全面进行改造。水落坡村人口多,线路长,做买卖的也比较多,为了较快实施电改步伐,刘东洲与镇党委、县有关部门领导,协调资金280万元,终于在9月份完成了“水落坡村农电升级改造项目”,让全村300户人家用上了“放心电”。
  乱如蛛网的小木杆换成了粗电杆,电杆直了、电线粗了、电灯亮了、人心暖了。如今,走进村子,每家每户的电表出线全部实现了胶管套装安全保护。而架线时所采用的绝缘线,也让日后的负荷分配更加清晰。“多亏了刘书记实施的电网改造,现在我们村里的电力设施不仅更加美观,更重要的是村民用电更安全,停电更是很少发生了。”候希和说。
  还没来得急松口气,刘东洲又发现,电网改造后,全村晚上也是漆黑一片,路灯基本不亮,村民出门非常不便。为此,刘东洲又协调部分资金,在主干道上为村民安装路灯100盏,目前已完成安装。不仅亮化了环境,同时也照亮了老百姓的心,对此,村民拍手称快。
 致富路步步清晰:
 建厂房打造创业园
 带动群众致富

  道路修好了、电路改造完成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就需要稳定的收入。面对土地少、且一直没有集体收入的水落坡村,该如何改变贫穷?“如何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呢?发展产业是关键。”经过走访调查,与村两委商议后,刘东洲制定了发展规划:以水落坡镇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基础,发展古典家具加工产业,打造大学生创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如果村里有了产业,村民打工也就不用跑远门了。尤其是像一些年纪大的,种地、打工两不误。”刘东洲说,水落坡镇党委书记张新国非常支持这一想法,第一时间把镇北边100多亩工业用地划给水落坡村,专门发展古典家具加工企业。
  “第一书记”不光懂经营,为村民谋福利,还把村庄基层党建搞得有声有色。刘东洲一来村里就重组了村两委班子,实现了水落坡村历史上的第一次公开民主选举,顺应民意选出了3个村委会成员,同时选举了理财小组,定期公布财务费用使用情况。另外,刘东洲经常组织党员开会学习,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现在村集体事项均实现了“四议两公开”监督。为了更好地树正气、聚人心,刘东洲组织党员和群众重新确定了低保户,建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弘扬好人好事。
 “你和百姓有多近,百姓和你就有多亲。”说起工作成绩,刘东洲直言自己没有感到任何成就,“我就想实实在在地帮村民做点实事,能让村民的日子有点改善,比啥都强,他们满意才是给我最大的奖励。”
  “原来我们村直接进不来啊,道路坑洼不说,电线也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可好了,路修好了,电也改好了,谁来我们村都说好。”11月11日,阳信县水落坡镇水落坡村的村民侯先生说起村里最近的变化就难掩心中的喜悦,“这多亏了刘书记啊,我们现在没别的要求,能让刘书记跟着俺们再呆两年就行。”
  村民嘴里的刘书记,就是华鲁控股集团党委选派的“第一书记”刘东洲。水落坡村位于水落坡镇政府驻地,全村300来户,人口1301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没有任何集体收入,“路难走、水难排、供电不足”是制约村庄生活生产的突出矛盾。自从今年2月10日到村任职后,刘东洲为村民向上争取资金,新修道路3.6公里;完成全村的农电升级改造项目;安装路灯100盏;同时还为水落坡村重组了两委班子,整个村子从环境到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片 本报通讯员 孙海轮 董莹莹 本报记者 王晓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