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法院离职公务员:
实在不想一眼看到60岁
2015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09年,在700名左右的报名者中,他和其他7位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省法院录取的公务员,四年后,他拿着辞职信走进领导办公室,面对“你考虑好了吗”的疑问,他点了点头。
  近日,29岁的于加华向记者谈及考取法院公务员的过往。如今,他已经是康桥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执业律师。

  挤破头进法院,收入不够花
  2008年,从山大法学院毕业后,于加华先是在一家基建类国企工作,常年在工地,生活十分艰苦、枯燥,他认为这份工作没有成长性,无法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决心干自己的本行,考进司法机关工作。
  他报考了省法院公务员,当年招8个人,报名者约700人。考前那段时间,他每天下班后在工地办公室复习到10点。最终,以笔试成绩13名、面试成绩第三名的总成绩被顺利录取,端上了“铁饭碗”。
  “那时的感觉真的是紧张又兴奋。”他对未来充满憧憬,认为可以大干一把了,“浑身都是劲儿,什么都想抢着干”。但他很快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钱不够花。当时,他每个月工资约3000元,还完房贷手头只剩下一千多,所谓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不对等。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在渐渐熟悉业务工作后,有种强烈的危机感袭来。“接触二十多项罪名,好像很难从工作中感受到挑战性,成就感不强,也增强不了稀缺性,实在不想一眼看到60岁的样子”。
挣扎一年辞职,外面很精彩
  于加华认为自己的潜能需要激发,逐渐有了放弃的想法。辞还是不辞,他挣扎了一年,“一边是光鲜稳定的公务员身份,一边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很难抉择”。
  犹豫中他本想再干十年再辞,但最终说服了自己,“在机关呆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温水煮青蛙式的消磨意志”,于是在纠结了一年后,他下决心要到外面闯一闯。
  在听到于加华辞职的消息后,大部分同事的反映都是惊讶,“此前直接辞职的很少”。
  离开之后,于加华加入了律师队伍,在之后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都在调整心态。后来,他听说又陆续有人从系统内跳出来,有的说晋升渠道窄,有的说感觉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这都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于加华已经适应了生活的变化,在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朋友圈逐渐扩大,知识面不断拓展,生活也丰富起来。实际上,他听说辞职者不仅在司法系统,其他行政机关也有。“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同样也很精彩,新的选择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本报记者 马云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