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看不清,底价猜不透
婴配奶粉:请给妈妈们亮出你的质量和价格底线
2015年11月3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一罐婴幼儿配方奶粉(900克)到底应该是多少钱?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妈妈们关心的,也牵动着诸多国内外乳企的切身利益。此前君乐宝以颠覆婴配奶粉行业格局的130元/罐的价格让人大跌眼镜,今年4月1日,新莱特联合食品巨头新希望集团宣布推出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爱睿惠”,价格更是跌破了100元/罐(900克)。对此,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开指责这一做法“削弱了新西兰奶粉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高端形象”,新希望却称“99元定价合理且仍有盈利”。
商家们的口水战再度令妈妈们疑惑:婴配奶粉,你的质量和价格底线到底在哪里?
本报记者 马绍栋
娃娃的口粮,妈妈的纠结
抛开奶粉品牌们的口水战不说,对于几乎所有的中国妈妈来说,到底该给娃娃买什么价位、什么牌子的奶粉实在是件纠结的事。“一提孩子奶粉的事,我头就大!打怀孕起我就天天在网上扒拉研究这个事,婆婆和娘家妈也盯上这事一起研究,结果到现在越研究越不知所从了。不仅是我,这几乎是所有妈妈面临的现实!”济南市民马女士感叹。
一方面,作为给娃娃的主食,没有人不期望物美价廉,但同时又会因为担心“便宜没好货”而不敢冒险。妈妈们往往是一边抱怨奶粉贵、一边又咬牙买下高价奶粉。“没办法,哪个妈妈愿意在娃儿的奶粉上省钱?”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妈妈的心声。
而另一方面,即使花高价买了名牌、大牌、乃至进口洋奶粉,家长们依然难以安心: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伤心的中国妈妈们一度将娃娃们的奶粉钱投给了进口洋奶粉。但结果呢?恒天然等国际婴配奶粉巨头同样频现“质量门”事件,同时,历次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部门公布的不合格产品名单中,也有诸多洋奶粉中枪。“洋品牌、高价位,也未必代表高品质!”这是中国妈妈得到的又一个教训。
一款营养配比科学、质量安全可靠的好奶粉成本到底是多少?表现在终端市场上,消费者大概花什么样的价位就可以买到性价比合理的好产品?哪些品牌最靠谱、哪些产品又最实惠?这些都成了中国妈妈们最为纠结的话题。
“高端形象价”PK“百元情怀价”
“爱睿惠”,99元/罐(900克)。这款产品的生产运营商是由中国农牧老品牌新希望营养制品乳业有限公司和新西兰斯莱特乳业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
对于国内妈妈们来说,一个像济南这样的二线省会城市,婴配奶粉尤其是进口奶粉动辄三四百元甚至五六百元的价格似乎已经成为消费惯例。对于99元/罐的“爱睿惠”,妈妈们的第一反应是:这种百元级的产品能让娃儿放心喝吗?其次,尤其是联合推出这款婴配奶粉的主角还是来自新西兰的老外,妈妈们不禁心有疑虑:之前老外们推出的洋奶粉可都是“价格高高在上的主”,一下子降到100元区间,质量能让人放心吗?
更有意思的是:这边中国妈妈的结论还待定,同样关注这一话题的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就已率先发难:恒天然CEO在公开场合指责“爱睿惠”:“削弱了新西兰奶粉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高端形象”,并因此伤害了新西兰乳业的利益。
常给宝宝喝明治、雅培、雅士利、多美滋、美赞臣等牌子的妈妈们肯定知道“恒天然”这个品牌。恒天然是新西兰这片全世界公认产奶质量最好的土地上的最大乳企,也是世界上第6大乳品生产商。据称,世界上近70%的品牌奶粉都用的是他们的原料。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乃至美国、欧洲的超市货架上随时可见恒天然的产品。
对于新推“99元爱睿惠”产品的指责,新希望相关人士指出,低价奶粉事出有因:一是与奶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批量采购产品降低成本;二是通过互联网降低中间渠道费用,奶粉从奶牛饲养、生产到罐装,全部在新西兰完成,挤掉中间所有加价渠道和环节,利用电商平台垂直销售,砍掉中间环节,最终实现让利于广大消费者。
“我们董事长刘永好曾在2013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全国两会时承诺,要让中国宝宝吃上安全可靠、营养健康、与发达国家同质同价的奶粉。因此,99元的低价,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情怀价’。”新希望集团相关人士如是表示。
然而,这种99元的“情怀价”也着实让中国妈妈们看不透。事实上,有关同样奶粉国内外不同价的问题媒体已多次报道,譬如一罐900克的奶粉,恒天然与其合作品牌在各个国家的定价差异极大,折合为人民币之后,在德国约85元,在澳洲约95元,在美国和日本均为110元左右,而到了中国,却高达400元。这意味着,中国妈妈们拿着发达国家的妈妈们几分之一的收入,却要买比发达国家价格高出几倍的奶粉。
可高价就一定等于高品质吗?
资料显示:正是这家声称维护“新西兰奶粉高端形象”的恒天然,2013年被爆出“肉毒杆菌”事件,并曾被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报质量问题。
畸高奶粉价何时回归理性?
合生元15日晚间发出盈利预警称,2015年年度盈利将比去年同期下降约90%。当天,合生元发布的三季报称,集团的总收入为人民币28.54亿元,较2014年同期人民币32.96亿元减少13.4%。婴幼儿配方奶粉仍然是集团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84.4%。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对于净利下滑原因,合生元相关人士指出,一是公司更换包装,对老包装的产品进行了促销;二是新推出产品的市场推广费用和宣传费用增多;三是收购Swisse公司产生的费用,收购以后的利率损失;四是合生元内部整合事业部产生的费用。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推广和宣传费用显然成为影响公司利润的关键支出,这不禁再次引发外界对婴配奶粉价格虚高的质疑。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奶粉的毛利率都在50%以上。奶粉的主要成份由脱脂奶粉、全脂奶粉、乳清粉和特别添加的营养素(如AA和DHA等)组成,这三样原料占到奶粉成本的90%以上。一罐普通的奶粉,用国产奶源在国内生产的话,成本在30-50元;原装进口的,因为关税、运费和生产费用较高等原因,成本在60—90元。
然而,对于婴配奶粉这个特殊产品,品牌商看准了中国妈妈“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心理,不论价格打到多高,总是有妈妈愿意买单。这种特点不仅让进口奶粉抓住,趁机提高价格,还影响了很多国产奶粉的营销策略,也动辄开出200多元的高价。
“便宜没好货”的思维惯性让中国妈妈们一边抱怨进口奶粉贵,一边不敢将手伸向低价奶粉,这种纠结显然也是一步步推高奶粉价格的重要原因。
对此,业内人士也曾多次表示,国外婴配奶粉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孩子的体质,奶粉消费一味崇洋媚外显然不可取。但在如今各类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面对政府、企业、专家、媒体的各种说法,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的中国妈妈,显然如坠迷雾。
对此问题,有国内奶业专家认为,随着百元级电商产品的冲击,奶粉价格总体走低并逐步倾向于平价,这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中国奶粉市场的高利润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羊奶粉质量也够呛,屡成抽检重灾区
国产奶粉没有信心,进口奶粉也有质量问题,无奈之下很多妈妈转而寻求羊奶和羊奶粉,尤其是一些对牛乳有不适症的宝宝和老人更青睐最接近母乳的羊奶,而事实上婴配羊奶粉的质量也让人担忧,特别是在我国羊奶粉主产区的陕西,今年以来诸多羊奶粉品牌屡遭国家食药总局曝光。
早在今年6月23日,国家食药总局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项监督抽检中,检出陕西飞鹤关山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飞鹤关山乳业有限公司和陕西圣唐秦龙乳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7批次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不合格。
今年8月5日,国家食药总局再次发布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开展的国家专项监督抽检结果,覆盖国内85家在产企业的产品及部分进口产品。其中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样品11批次,涉及6家企业,其中陕西企业有3家,分别为:陕西圣唐秦龙乳业有限公司13个批次,西安喜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个批次,陕西红星乳业有限公司1个批次。
就在最近的本月17日,国家食药总局在2015年7月至9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开展的国家专项监督抽检中,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有4批次,涉及3家企业,陕西企业2家,分别为:陕西红旗乳业科技有限公司2个批次,陕西红星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养悦婴儿配方羊奶粉(1段)1个批次。
对上述检出不合格样品的生产企业,国家食药总局已通知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责令生产企业及时采取停止销售、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彻查问题原因,全面整改,并对相关企业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12批次婴幼儿 辅助食品上“黑榜”
2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告,透露包括江西瑞贝聪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装铁锌钙配方营养奶米粉等12批次婴幼儿辅助食品被检出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不合格问题。
据介绍,2015年7月至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婴幼儿辅助食品开展了国家专项监督抽检,共抽检40家生产企业的81批次样品,检出不合格样品12批次。其中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样品10批次,涉及6家企业,包括南昌市文泽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淮山薏米谷物营养米粉等4个批次,分别检出维生素A、维生素B2、水分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江西长荣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蒸米米粉(原味纯香)等2个批次,分别检出钾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江西瑞贝聪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装铁锌钙配方营养奶米粉(2段)1个批次,检出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
本报记者 张鹏飞
2015食品安全报告: 食品安全事件 超七成是“人为”
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75.5%是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不规范使用添加剂引发的事件最多,占总数的31.24%。近日,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与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2005-2014年间主流网络舆情报道的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5至2014年的10年间,全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到227386起,平均全国每天发生约62.3起,处于高发期。
最具大众化的肉与肉制品、蔬菜与蔬菜制品、酒类、水果与水果制品和饮料是发生事件量最多的五大类食品,发生事件量之和占总量的40.54%。其中,60.16%的事件发生在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75.5%的事件是由人为因素所导致,其中不规范使用添加剂引发的事件最多,占总数的31.24%,其他依次为造假或欺诈、使用过期原料或出售过期产品、无证或无照生产经营、非法添加违禁物等。
据北京晚报
以上信息及相关报道详见食安山东网:http://shian.qlwb.com.cn/。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