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周末忙充电,社会实践活动玩得欢
民俗馆里学面塑,跟着“波姐”品新闻
2015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裴德丽向小记者演示面塑艺术。本报记者 周国芳 摄
  小记者们课后向“波姐”讨教。 本报记者 周国芳 摄
     天气虽然冷了,小记者的活动却更加热闹起来。上个周末,齐鲁晚报小记者团迎来三场室内活动。周六上午,小记者前往济南市民俗馆捏面塑学剪纸,周六下午,他们又去往时光印记活字印刷馆体验活字印刷。周日,小记者团迎来晚报“大咖”——首席记者张洪波在编辑课上为小记者“面授机宜”,忙碌而充实的周末,开开心心学知识。
本报记者 周国芳 王光营              
手中面团变白兔,神奇!
  “把手中的面团,经过点、切、刻、划,塑,变成小白兔的头、耳朵、嘴巴、身体……”在面塑老师裴德丽的手中,五颜六色的面团化身成栩栩如生的小白兔。28日,齐鲁晚报小记者们来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跟着民俗大师们学剪纸、面塑。
  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小白兔,以及各种精致的历史人物,一走进民俗艺术馆,各式各样活灵活现的面塑、剪纸作品让小记者们叹为观止。未等老师开讲,小记者们就蠢蠢欲动,想亲手把面团和纸张变成艺术品。
  “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面塑艺术吗?”裴德丽一边教小记者们捏小白兔,一边讲解面塑艺术的历史知识。她说,面塑,是一种制作复杂且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小记者们边学边练,原本普通的小面团在小记者们的手中变了样,一节课下来,几十只小白兔的形象便脱手而成。小记者们更是乐在其中,纷纷拿起自己的面塑作品向裴老师展示。“老师,下一次我们捏什么?”“今天剪的团花回去要贴在家里的窗户上。”经过一节课的学习,这群“05后”小记者们对捏面人、剪纸等传统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神奇的小手根本停不下来。 
  “体验民俗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孩子们与民俗大师们零距离接触,让下一代了解、热爱民间艺术。活动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体验过程,也让孩子们拓展想象的空间,更加将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作了很好的传承,让新一代的孩子们认知社会文化,感知民族艺术。”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馆长刘学斌说。
写作要天马行空,牢记!
  29日的编辑课上,小记者们迎来了业界“大咖”——齐鲁晚报首席记者张洪波。从深山中追剧组讲到雅安地震徒步采访,从填报高考志愿到坚守记者岗位15年,“波姐”带领小记者们踏上了一趟传奇的新闻采访之旅。
  你知道真正的记者是什么样子的吗?“记者要采访别人”“记者不能说假话”……经过新闻课,小记者已颇具记者“范儿”。
  “大家的回答都不错,下面我就通过几个采访中经历的故事告诉你,真实的记者生活与你们的想象有什么差别。”编辑课开始后,“波姐”讲起她与新闻的那些事儿。
  “2002年,我考进齐鲁晚报,做了一名娱记,我的新闻梦从这里开始了。”张洪波说,记得有一次采访《天龙八部》,我得知张纪中躲到河北怀来县深山里拍摄,就赶到怀来,包了一辆车,钻到崇山峻岭里,找了整整一天。下午5点才发现剧组。偷拍成功后,天完全黑下来,车也早走了,山里没有一个人,只有风吹得树枝哗哗地响。
  小记者们记得很认真,一旁的家长也听得入了迷。张洪波继续讲到,我摸黑找到一户山里人家,央求这家农民能不能用他的旧摩托车把我送出去。一路上,我抱着他的腰,拼命狂奔,来到一个好像废弃的小车站,那里停着一列破旧的绿皮火车,正在拉笛。我一个箭步跳上去,车就开了,车厢里一片漆黑,没有灯,只有一个光头乘客,在黑暗中盯着我……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那会不会是一个梦,电影里的镜头竟变成了现实。
  当然,作为小记者,写新闻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身经百战的张洪波给小记者的写作提了几条建议:首先,要有独特的视角,别人写过的角度不再写。其次,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最后,要有俯仰天地的境界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