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低头族成眩晕高发人群
2015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过去,耳石症患者以中老年居多,现在耳石症患者正趋于年轻化。”从我的门诊就诊人群明显感觉到,近年来“低头族”得耳石症的越来越多。
  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为肌紧张性头痛头晕。这种晕表现为头昏沉状态,或者走路不稳。伴头前额、后枕部紧绷感或胀痛感。甚至脖子都不敢随意转动,严重时可引心慌及恶心。这与颈肌筋膜炎有关,同时与颈部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前者被俗称为“颈肌劳损”,后者被称为“交感型颈椎病”。两种情况都属于颈椎病的亚型,骨关节不一定有多少严重病变,可能仅仅是曲度变直,但长期的头晕昏沉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烦意乱,长期可致焦虑、失眠、抑郁。
  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使用电脑,除了可诱发颈椎病外,引发耳石症导致眩晕发作的情况也在增多。长时间低头的动作,影响了内耳管平衡的结构球囊椭圆囊半规管长期处于同一位置。若加上熬夜疲劳,内耳血液供血亦不足。导致起平衡作用的耳石粘碎易脱落。当人突然改变头位,耳石常常会离开正常的组织位置,脱落后掉进内耳中的半规管。当耳石随着体位变动,人就会产生眩晕。
  由于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涉及神经内科、骨科等多个学科,但多数医院没有眩晕专科,患者就诊时往往转了几个科室做了一圈检查,花费不少还得不到有效诊疗。好在现在有以眩晕诊治为专业方向的医生,通过学习具有耳鼻喉科、骨科、神经内科、心理科等眩晕相关专业知识,大大提高了眩晕的诊疗准确率。有的医院甚至形成了眩晕会诊专家小组对疑难病人进行会诊,共同为患者判断发病原因,精准治疗。
  耳石症小贴士:耳石膜是指覆盖在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的含碳酸钙颗粒的胶质膜,其中的碳酸钙颗粒称耳石。当各种原因比如失眠、暴怒、头部受到外力撞击、老年人内耳供血差等情况出现,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滚到半规管里,称为耳石脱位。
  半规管里充满着水,我们叫“淋巴液”。脱落的耳石在水里自由散漫地漂浮着。当头部运动时,耳石会在半规管里移动,同时带动淋巴液不正常流动,导致我们内耳的毛细胞发出错误信号,通过前庭神经(也叫位置神经)传送到我们的大脑里,这样就产生了运动错觉,产生眩晕。由于我们的头位运动、体位更动比较短暂,因此诱发的眩晕也短暂,常不会超过一分钟。但首次发病的人可有剧烈晕,长的可达到数十分钟甚至一小时以上,非常痛苦。因为这种晕与头、身体运动有关,特别是头转某一个方向才出现,因此也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