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股市,靠的不是“熔断”机制
2015年12月0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张敬伟
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求意见,上交所、深交所及中金所正式发布了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于距离股市引入熔断机制还有20多天的时间,熔断机制的执行文本还会有变化,即如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所言,实施指数熔断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将在今后的制度完善过程中,结合熔断机制实际运行情况继续深入研究论证。
熔断机制是股市成熟的标志之一。和美国股市不同,中国股市的熔断机制,具有双保险作用,即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设置涨跌5%和7%两个阈值,以期达到避免股市形成恐慌性波动,确保股市形成技术性保险的“冷静期”,这和电路中的保险丝熔断保护是一样的道理——关键在于熔断机制参数细节的设定。熔断机制固然是为了防范风险,但根本目标并非频繁阻断股市,而是让股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确保股市交易机制的连贯性和资金流的顺畅。唯此,才能真正维护投资者利益。
当然,熔断机制防范的风险,只是一种常态的保全,就制度设计本身而言,一旦触发,就意味着股市发生了异常态的波动,引发连锁反应,无论暂停交易15分钟还是30分钟,都会对整个大盘的资金流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触发熔断机制带来的市场影响,不仅沪深两个交易所还需进行深度的技术分析,政策面也要综合考量。
股市熔断机制,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对中国股市而言,这似乎是个悖论:一方面股市熔断机制亟需经过市场的考验,以在实践中完善,在市场中磨合。另一方面,无论政策面还是投资者都不希望股市再发生今年6月-9月那样的震荡式波动,而是希望形成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简言之,中国股市,最好不要触发“熔断”机制。
如今,中国股市的改革正在进行时,改革是系统性的,既包括制度性的完善,也包括监管面的跟进;既要求交易机制的技术性更新和保全举措的兜底,也需要整个市场维持一种理性投资的常态。把中国股市的改革,理解成“打补丁、补短板”,难免庸俗化了。真正的改革,是从政策面到券商,从上市主体到各路资金都恪守股市规则。如此,中国股市才不至于过度追逐政策和消息,形成非理性的跟风效应,以致触发熔断机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