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倾囊买春钱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田曦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可如今,便是想被“惊眠”亦是件难事了。自“禁放令”以来,爆竹声便少之又少,更谈不上能被它“惊眠”了。除了那如约而至的春晚,竟让人找不到一点感觉。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春节早已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只不过是在张灯结彩的日子里,全家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我对它的热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些不耐烦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寒暄。而往年令人垂涎欲滴的那些压岁钱,似乎已激不起我的兴趣。
压岁钱,本叫“压祟钱”。它来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祟”的怪兽,专吃小孩子,村民们都不知如何应对。一天,“祟”又来到村子里,又抓走了许多小孩子。后来,他们发现只有一家的小孩子没有被吃掉,因为那家父母在孩子的床前用红包包了几枚铜钱。日后,大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便纷纷效仿。久而久之,这个习俗就留了下来。后来人们觉得“压祟钱”不好听,就改为叫“压岁钱”。
原来,“压岁钱”承载着一种祝福,在长辈的期待中传承。而现在,有时却成了衡量家长疼爱孩子多少的标准。如今的压岁钱,没个上百是拿不出门的,家长们对待红包也是一个比一个“狠”,为了不失面子便使劲“加价”。在这无形的的攀比中,不仅使一些大人荣幸地迈进了“节光族”,也易导致孩子们花钱的无节制,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注意力放到了引导小朋友合理使用压岁钱,做有意义的事。
燎火委虚尽,儿童炫彩衣。如今,这彩衣似乎更多了,五颜六色,各种各样,可为何少了“相守夜欢呼”的热闹呢?彩衣有了,但原有的开心却少了。“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这种场面却是更少见了,如今的年夜饭样式越来越多,可话却越来越少,一桌子的老顽童和小顽童大眼瞪小眼,全家人聚在一起不假,却每人手里都抱着一个手机,爽朗的笑声也只是偶尔传来几声。万家灯火也变成了“一枝独秀”,只有饭店里的灯火通明,让人只感到冷清。
剪烛催干宵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只是,过年真的需要“倾囊”吗?“共庆新年笑语哗”“举杯互敬屠苏酒”才是我们想要的不是吗?请让“压岁钱”从对物欲的追求,更多地赋予一些亲情的和美,别让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冲淡了我们的年味好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