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邻居,如今成了一家人
汶上张洪燕夫妇照顾对门孤寡老人21年
2016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茂海老人精神不错,天气转暖,张洪燕正在给老人理发。
     21年前,70岁的赵茂海妻子去世,患精神病的儿子和领养的4岁孙女都需要照顾,整个家庭支离破碎,赵茂海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作为对门邻居,张洪燕夫妇及时伸手,曾经的邻里成了一家人。21个春夏秋冬,对已经91岁高龄的赵茂海来说,张洪燕夫妇就像亲子女一样,让他安享晚年。
文/片 本报记者 康宇      通讯员 张峰   
对门邻居过不下去了,她伸把手来帮忙
  在济宁汶上县郭楼镇西海子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张洪燕正在和着面准备午饭,年过九旬的赵茂海老人则坐在院里的椅子上晒着太阳,张洪燕的儿媳妇正在照顾刚出生的孩子……“人家都说,有高有矮是庄稼,有老有少是人家,我现在上有九十多岁的老人,下有刚出满月的孙女,我觉得这个家就很幸福。”说起现在四世同堂的生活,张洪燕有着说不出的满足。 
  赵茂海老人今年91岁,年轻时他也曾有个幸福的家庭。当时,自己在煤矿做工,妻子打点零工,在家照看患精神病的儿子以及收养的孙女。赵茂海退休后,也打些零工补贴家用,但因为长期在井下工作,阴天下雨浑身疼痛,照顾一个家也是非常困难。想不到的是,妻子患上了食道癌,1995年春节刚过就撒手而去,留下了满身病痛的他和儿子以及年仅4岁的孙女。 
  妻子的离开、儿子的病情加重让赵茂海变得沉默寡言,随着年龄的增大,性格也渐渐变得孤僻起来。“婶子刚死的那些天,爷俩几天不做一顿饭,就吃点凉干粮、喝点水。看到大爷缩在大门低下,瘦得像干柴,嘴里不停地说,‘活着还不如死了’。”看到老人的样子,作为对门邻居,张洪燕可怜老人不容易,于是每天给他父子做顿饭、洗洗衣服。看到孩子有时候饿得直哭,张洪燕便将孩子接到家来住。 

两家人成了一家人,一起度过最难的日子
  张洪燕夫妇经常帮着老人做饭洗衣服,时间长了,老人感觉离不开了,就用乞求的口气对她说:“咱们两家一起过吧。”“我公婆去世早,家中没有老人,总感觉家不成家,看着老人期待的眼神,我无法拒绝。”张洪燕说,当时丈夫赵忠贵做建筑工人,自己的儿子刚3岁,家里条件也不好,让她欣慰的是,赵忠贵得知自己的决定后,十分支持,和她一同扛起了这份重担。 
  从此以后,邻里成了一家人。张洪燕对老人一直非常体贴,吃饭时有什么好菜,都让老人先吃,平时老人想吃什么,也会立刻买来给他做。
  “家里有三口人,一下变成了六口人,开支也增加了不少,两个孩子还要上学,回想起来,起初那些年可真难。”一家六口人的收入压在了丈夫一个人身上,自己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打理地里庄稼。
  “刚开始,老人身子骨还算硬朗,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和农活,所以需要我们照顾的比现在少些。”张洪燕说,老人也比较要强,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一家人互相扶持着,度过了最艰难的十几年。 
  实际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老人的儿子精神病经常发作,无缘无故地打骂周围的人,父子间常常发生冲突。一年冬天,老人的儿子精神病发作,将家里的窗户、茶几、电视机全部砸毁,辛苦几年的家产毁于一旦。

老人领养的孙女,也成了她的亲闺女
  在张洪燕的精心侍候下,老人过上了正常的生活。2008年冬天,老人的儿子病情愈发严重,最终不治身亡。儿子的病逝给老人不小的打击,老人常常坐在院子里发呆。临近春节的一天早晨,老人洗完手后不慎将脸盆打翻,继而滑倒在地,造成了腿部粉碎性骨折,从此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除了一日三餐要端到老人跟前外,大小便成了最大的难题。丈夫外出打工,侍候老人的重担就压在了张洪燕一个人身上。“给老人洗身子,开始我很难为情,这么多年了,我把他当作亲爹一样。” 
  “我们夫妻俩把他当成亲爹侍奉,领养的孩子当成自己孩子来养,我儿子有的,姐姐也一定有,两个孩子一起长大。时间长了,就成亲情了。”张洪燕说。 
  由于长期卧病在床,再加上丧子、丧妻之痛,老人变得郁郁寡欢、喜怒无常,常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为了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张洪燕除了每天坚持给老人梳洗、打扫卫生以外,还把他最值得骄傲的“光荣退休”的牌匾挂在他的床头前,然后带着孩子不厌其烦地听他讲述当年的故事,每每此时,老人特别的兴奋和幸福。 
  “每到大年初一,我和对象带着孩子给他磕头,他高兴得合不上嘴。”说到这些,张洪燕总有说不出的高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