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让村里的文物‘活’起来”
大崮山村的古建筑损毁严重,亟盼保护修缮
2016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玉皇庙大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两石柱各雕有一盘龙。
  青云观的大殿(廊庙)还保存着,但大殿的后墙已经塌了一大块,成了一座“危庙”。
  由于村里早已通了自来水,官井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董从哲
  “希望上级文物部门能够为大崮山村提供一些资金方面的支持,帮助村里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尤其是这些古庙,已经到了即将坍塌的地步了。”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大崮山村,作为历史上皇帝封禅泰山的必经古驿道,这里保存着不少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这些文物建筑大多始建于唐代甚至更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由于受战乱等破坏,加之风吹雨淋,缺乏相应维护,这些建筑普遍损坏严重。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大崮山村对此进行了探访。 

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此避难
  3月23日下午,记者开车沿104国道南行,在崮云湖路口向东穿过铁路桥洞,直行不远就到了大崮山村。大崮山村北靠两座山,一座是玉皇山,一座叫宝泉山,宝泉山上的唐王寨和大崮山村的很多文物古迹都有关联。村里的司庆元与韩绍荣两位老人向记者介绍了大崮山村的“前世今生”。
  韩绍荣老人是钢厂退休职工,是自发保护文物和林场的热心人。他向记者讲述了关于唐王寨的传说。唐朝初期,各地叛军起义,唐高祖李渊便派李世民率军攻打刘黑闼起义军,两军在济南府的白皮关对阵。此时的起义军还很强大,李世民战败后退到东北方向的山寨,山寨四周是悬崖,易守难攻,随后在援兵帮助下,李世民最终反败为胜。后来李世民坐了皇位,认为是神灵保佑他,为了感恩,就在白皮关修建了青云观、光明寺,并修了官道、官井,还在附近小山上建起了玉皇庙。
  传说中李世民被围困的山寨,就是现在的唐王寨,如今只剩下了十多间石屋。李世民与刘黑闼对阵的白皮关,就在现在的大崮山村,可惜已经踪迹全无。李世民修的官道,当年还是大石板铺路,后来也被水泥路面代替了。记者看到,现存的官井位于村中心,井上有一个后来搭的铁皮亭子,村支书刘健说,除了顶子已被换成铁皮,四根石柱据说还是当年的原物。
  由于村里早已通了自来水,官井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但是这里的水还是可以用的,自来水停水的时候,一些村民还在用这里的水补充。位于官井北侧的老供销社,颇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据说就是当年拆了青云观山门后而建的,在老供销社的后院里,青云观的大殿(廊庙)还保存着,但大殿的后墙已经塌了一大块,成了一座“危庙”。
  热心的村支书、主任等人带记者一路游览村子里的老建筑。从老供销社往东不远,在新建的崮山小学校园内,光明寺仅存的大殿(曾为乾隆行宫的一部分)就位于其中。解放初期,大殿曾被当做小学教室,司庆元、韩绍荣等人都曾在此读过书,“文革”时期,殿内的佛像、壁画均遭到破坏,殿外的两棵直径为一米半的大柏树也遭砍伐。现在殿内杂乱地放着一些桌椅,变为了学校的仓库。

玉皇庙建于何时,没人说得清
  光明寺就在玉皇山脚下,从光明寺大殿北侧拾级而上便是玉皇庙。玉皇山高80多米,记者顺着新砌得很陡的石梯攀登,山上林木茂密,有不少汉柏,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据司庆元老人介绍说,这些汉柏和晋祠等地的柏树是一个品种,现在新长出来的就不是了。它们都存活了好几百年,价值不菲,但遗憾的是,现在已被盗走了不少,仅剩下不到100棵。
  据庙前功德碑上的碑文记载,玉皇庙的正门和大殿都是村民及企业集资在原址上修缮的,但旁边的三官庙与关帝庙均是原物留存至今。记者从大门外望进去,虽然经过修缮,但整个庙宇仍感觉较为简陋。院内摆放着十几块石碑,由于长时间受阳风吹日晒,大多数石碑字迹几近消失,碑文内容已经基本看不清楚了。司庆元告诉记者,这些石碑都为原物留存至今,包括唐代武周,明代正德、嘉靖、隆庆,清代康熙等时期的石碑都有留存。
  大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两石柱各雕有一盘龙,精雕细刻,形象逼真。玉皇庙究竟始建于何时,并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多数人认为是唐朝,但也有人根据石柱上的盘龙为“三爪龙”认为建于唐朝之前。在玉皇庙的东北、西北两侧,各保存着一座用石板砌垒成的小庙,庙内的神像雕塑十分精美,庙外的石壁上刻有众多壁画和文字,但因风化严重,早已看不清楚内容,也就无法弄清楚建庙的具体年代以及里面供奉的是何方神圣。在玉皇庙的东侧,还有一座小小的送子殿,殿内的两侧墙上刻着“八仙过海”的壁画,虽遭过破坏,但壁画依然清晰可辨。
  此外,玉皇山周围还有几处山洞,有老龙洞、文昌洞、卧龙洞、朝阳洞等。据《长清县志》记载,清朝时长清境内有四大行宫,皇帝每次南巡都要在此停留休整,其中一处就修建在玉皇山上。

条件所限,修缮计划不了了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崮山村留存至今的古迹多数始建于唐代,后经宋、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形成一定规模,但随后受战乱和“文革”等影响,目前仅存的这些文物古迹损坏严重,有些已难以再恢复原貌。 
  为保护好这些仅存的文物古迹,早在十多年前,大崮山村就组建了文物保护队。作为保护队的队长,韩绍荣多年来组织村民义务保护本村文物,并重修了玉皇庙。“我1998年从莱钢退休回村,看着玉皇山上满地的残碑破庙,感觉很可惜,觉得不能就这样弄瞎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得让它们‘活’起来,于是我就想重修这些文物古迹。”在村民及企业的集资帮助下,韩绍荣组织起了二三十人的队伍,把石梯一级级修起来,把损坏的石碑一块块粘起来,把塌陷的大殿一点点补起来,直至把玉皇庙修整完好。如今,为保护好玉皇庙的文物,庙里已安装了多部监控,可即便如此,韩绍荣为看好庙,依然和老伴经常在庙里过夜。
  “大崮山村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大多破损严重,一部分是在‘文革’时期遭到人为破坏,另一部分则是因疏于管护或保养不当造成的损坏。村里曾计划将所有破损文物古迹统一修缮管理,但因害怕在修缮过程中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再加上村里资金不足,计划最终不了了之。”在大崮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健看来,仅仅修好玉皇庙是远远不够的,但无奈村里技术、资金条件有限,无法独立完成这项工程,他希望上级文物部门能够为大崮山村提供相关支持,保护好这批历史文物古迹,将它们传承给子孙后代。
崮山馍馍 制作非常讲究
  说起大崮山村,不得不说当地的特色名吃——崮山馍馍。相传当年乾隆南巡时,途经大崮山村,当地官员将崮山馍馍供乾隆品尝。乾隆尝后直夸崮山馍馍好吃,特意为崮山馍馍点上了象征“福禄喜寿”的四个红点。 
  据村民司庆元介绍,崮山馍馍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面粉要选当地特产的小麦粉来加工,引酵要用酒厂的大曲来制作,这样蒸出来的崮山馍馍就会带有一种甜味。“做崮山馍馍要用‘压杠’面,把和好的面揉成雏形,再将一条条雏形面块并排放进大锅里,把馍馍贴在锅帮上,放上箅子蒸。这样蒸出来的崮山馍馍底面是杏黄色,口感酥脆,上面则是白色,好吃又好看。”司庆元说,崮山馍馍粗头朝上,细头朝下,形如手指,用筷子将红色的食用色点在馍馍的粗头上,象征着“福禄喜寿”。由于做工繁琐,加上利润小,如今大崮山村靠老手艺蒸崮山馍馍的只剩下李、陈两家。

8种历史建筑 将挂牌保护
  记者从济南市规划局获悉,为提高社会各界对历史建筑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确保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即日起至4月30日,济南六区三县一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历史建筑普查工作。通过此次普查全面摸清城市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功能和使用管理情况,建立并公布历史建筑名册,将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纳入保护范畴进行挂牌保护。
  据介绍,建成50年以上(或建成30年以上具有各时期显著时代特征、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建筑),且符合以下8个条件。具体看来,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著名人物或者重要组织机构有关的建筑;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体现城乡传统风貌、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特点的建筑;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作品;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名人故居;符合前款规定但已经灭失的建筑,按原貌恢复重建或异地迁建。
 本报记者 张帅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