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每千瓦时煤耗仅140克
“海右人才”李锦青:用技术创新为蓝天白云减负
2016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入选“海右人才计划”的李锦青
     冬季采暖是我国北方居民的生活需求。供暖就成为解决冬季采暖的一项社会服务。但长期的供暖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尤其是能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能否研发一种“低碳时代”下的供暖设施并且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呢,这就是高新区“海右人才”李锦青创新团队的努力方向。

  文/片 本报记者 修从涛 通讯员 赵欢        
每千瓦时采暖降低120克煤耗
  “传统的热电厂普遍采用抽取汽轮机中压缸品质较高的蒸汽进行供热,供热方式存在能量损失大、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而我们的技术可以使汽轮机在背压、纯凝双模式运行,让损失的能量变成热量进行供热。目前,我们所研发的项目叫‘大型发电机组高背压循环水供热节能改造技术’。”工科背景出身的李锦青,说起项目的技术来如数家珍。
  据李锦青介绍,他的技术团队研发的设备已经实现了大幅度的降耗节能要求,用他的话说,发电煤耗可以从以往的260克每千瓦时,变成采暖期140克每千瓦时,直接下降了120克煤耗。李锦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山东省已有6台发电机组应用了此技术,如果按每台节省5万吨标煤来算的话,一年下来就节省了30万吨标煤。其实在李锦青的心里还有另一本账,在他看来,新技术在降低了能耗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造成的雾霾,“新技术设备也为蓝天白云减了负!”李锦青兴致勃勃地说。
  李锦青所在的公司专业做燃煤机组节能减排技术,新技术在国内也属首创。2015年10月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第十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公司的《大型供热机组双背压双转子互换循环水供热技术研发及应用》还荣获了“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范例奖”。

根据气候环境“私人订制”产品
  面对如此高级别的荣誉,李锦青习惯了以平常心对待,在他看来前面的路还有许多困难。“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循环水供热节能改造技术已全面进入了推广阶段,已经有十多个北方省份使用了该技术。但是困难也慢慢凸显出来,像是在新疆地区的极冷天气温度达到零下30度以下,那该怎么办呢?”
  李锦青认为,新技术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设计改进,用他的话说,就是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私人订制”。“我们的产品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批量生产,而全部是有针对性的‘私人订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延伸开发了相应的‘防颤振软件系统’和‘运行优化软件系统’,保证了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并使各运行参数达到最优,运行效益最大化。”
  不光是产品实现了根据当地气候“私人订制”,李锦青把眼光放得更远。他认为,任何一项再完美的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户的多样需求逐渐进入衰退期,这就很容易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唯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我们公司绝对不会等到产品的衰退期才想起创新,而是每年都有新项目、新产品成功研发并推向市场,当然在确定研发目标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确定研发的是未来几年有市场潜能的产品。”

李锦青: 专业的团队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下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20年,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
  说起国家的相关政策来,李锦青也是摸得门清。在他看来,这个指标对多数电厂来说节能减排的压力都很大,势必会寻求一些好的节能项目进行技术改造。而这就是他和团队的莫大商机。
  说起他的创新团队,李锦青总是赞扬团队的专业、稳定,更强调团队的“脾气相投、性格互补,价值观一致”,在他看来这些是他在济南高新区工作十多个年头里能够取得卓越成绩的重要原因。2015年,李锦青和他的团队被评为“海右人才”创新团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