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山的相遇,恰似人与人的相逢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温涛
  最早对山的认识,是小时候爸爸妈妈说“上山”。
  在老家,到地里干农活,不说下地干活,而多是说“上山”。
  其实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而是典型的胶东丘陵,没有山的高大与险峻,海拔并不高,只是敦厚缓和地相续、绵延。丘陵之间是山沟、水库或者洼地,高处的土地是顺着丘陵一层一层地开出来的,通常相对贫瘠,浇水不便利,大多是靠天吃饭。祖祖辈辈都是在这样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上山基本是劳作的同义词。
  除了丘陵,家乡也有真正的山,主要是花岗岩。老家招远盛产黄金,金矿就藏在老家北面那些远山里面,村里至今还有人去做矿工,干的是最繁重的挖运矿石的体力活。高考结束后,曾经与一帮好友,骑车几十里去玩过,矿洞没下去过,但见过挖矿的小火车,据说还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矿洞口夏天都呼呼地冒凉气。
  目之所及的远山,对于那时的我,基本也是最遥远的所在。
  那些黛青的山影,与云朵、朝霞、晚霞辉映着。我经常站在村头的高处,望着这些山,想象着山外的世界有多远。
  后来到外地求学、工作,真的走出了那些山,并遇到了更多的山。
  工作之后,跟妻子两地分居,真正意义上自己的家,先是安在了泰山脚下,孩子也在这里出生。有十多年的时间,聚少离多,一直在济南泰安之间往返奔波,每次快进到泰安境内的时候,泰山巍巍的身影扑面而来,就意味着快到家了。
  泰山总是静默,但来去之时,她却仿佛是在欢迎与送别。就这样,我来来往往,一次一次与泰山相见又离开,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
  现在搬离了泰安,前段开车路过的时候,又远远地见到泰山,忽有时光交错之感,觉得如同老友一般亲切,还小小地感慨了一下。转念一想,恐怕泰山应笑我多情吧。
  山只是自然的风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被赋予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历代的文人雅士喜欢写山、画山,黑白浓淡的水墨,就可以勾勒出山山水水的气象万千,再点上一两个人物,天人合一的意境就有了。在佛家,山被赋予更深奥的意境: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山是包容的,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都一视同仁。泰山岱顶石刻众多,风格各异,在“雄峙天东”和“孔子小天下处”碑刻相邻的石壁上,有康熙写的“果然”二字,字不大,也不醒目,三者放在一起相互映衬,颇耐人寻味。岱顶还有一方民国的石刻,并不起眼,“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头最高处,拔剑纵狂歌。”这该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吧。帝王远去,书生不在,只有山依旧。
  但人对山还是有分别的。有一年,带着“归来不看岳”的万千期待,去了黄山,结果恰逢旅游旺季,山下等索道排队用了4个小时,人困马乏,到了山顶,兴趣消耗大半。看到山巅石头上刻着的“一览众山小”,总感觉不合时宜,这明明是写我们泰山的嘛!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要走很多的路,也会遇到很多的山,有的是擦肩而过,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一见如故,有的相知多年,有的甚至一生都不会遇见或者再见。
  人与山的相遇,恰似人与人的相逢。即使是同一座山,不同的时间去,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不久前看到一句话,“人生无常,宛如夕颜之甘露,行事遇人,应保持一生只遇一次的心情。”
  人如是,山也如是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