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生:
用爱和坚持搭建公益服务平台
2016年08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协会带领外国志愿者去农村中学参加公益活动。
  获得聊城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带领志愿者走访困难家庭。
  在乡村小学举办“快乐向前冲”趣味运动会。
     从初次接触志愿服务开始,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为志愿服务奔波,他甚至一度将家里的生意“荒废”掉,曾被人称为“傻子”,也被人说过“不务正业”,可他却觉得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收获比在生意场上得来的要多太多,他坚信“关爱别人、快乐自己”的公益理念。
  他引入“专业化实施、项目化运作、公司化管理”,为协会构建起长效发展机制,他坚信公益不只是“捐钱捐物”,更要关注心理和文化建设。他是聊城市蒲公英行动志愿者协会会长苏金生,用爱和坚持搭建起公益服务的平台。
本报记者 高倩倩
  偶然结缘志愿服务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连日高温笼罩着齐鲁大地,夏天的热情再次展露无遗,可苏金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却并未因此有半点消减,他依然奔波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志愿服务俨然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绝对中心,而说起和志愿服务结缘,苏金生的记忆不禁又拉回到2006年10月份的一天。
  2002年,下岗后的苏金生到香江批发市场做起了文具批发生意,生意越来越红火,可他却总觉得“心里少点什么”。2006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苏金生接触到一个贫困的孩子,“当时心里很是震惊,没想到还会有这么穷苦的孩子。”当时的苏金生加入了全国性的公益组织“麦田计划”,从2006年至2009年三年间,担任地方负责人,在这三年期间,他发现孩子的资助人大多都是南方人,几乎没有本地的资助人。
  “我们聊城本身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不缺少爱心人士,大多数人是找不到这样的公益组织平台。”苏金生说,当时他在心底暗想:为什么不创建一个聊城的地方公益组织呢?说干就干,2010年1月,他和跟他一起参加社团的4名志愿者,筹备属于聊城本地的公益组织,到2010年11月18日正式注册成功,成立了现在的蒲公英行动志愿者协会,也是聊城第一个正式注册登记的社会公益组织。
  因为每天奔波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捐钱捐物对苏金生来说都是家常便饭,而家里的文具批发生意却被他当成了“兼职”,因为无暇顾及,生意逐渐惨淡,最后他干脆关闭了生意,“用妻子的话说,我是‘不务正业’。”苏金生笑着说,后来,他和妻子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小文具店,从大批发商到小个体户,他是生意上的“失败者”,可他却说,自己收获了金钱之外更多的东西。“逢年过节收到孩子们的电话或短信问候、通过做公益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是生意场上收获不来的。”
用心擦亮
“蒲公英”志愿品牌

  传统的志愿服务多是以“捐款捐物”的形式呈现,志愿者服务协会的功能也多体现在募集资金、分发善款善物上,可苏金生觉得,志愿服务不只要体现在捐款捐物上,更要从心理层面进行关注和服务。
  2014年冬天开始,苏金生和志愿者们尝试在聊城城区搭建起“爱心妈妈小屋”,招募附近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及家庭困难的孩子,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及志愿者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并通过一起做饭、感情陪护等弥补这些孩子在亲情方面的缺失。运作一段时间后,又先后在东昌府区郑家镇、道口铺街道、侯营镇田庄村设置了3处“爱心妈妈小屋”,招募志愿者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通过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亲情陪护等,让他们能在假期里感受到久违的亲情,为他们送去家庭般的关爱。
  苏金生说,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相对于亲情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需要物质资助的“留守儿童”群体要少得多。在聊城市及东昌府区团委等部门的帮助下,除了筹集各类社会爱心资金外,苏金生及聊城蒲公英行动志愿者协会开始探索“自我造血”功能,维持“爱心妈妈小屋”的运作。2014年12月,“爱心妈妈小屋”公益项目在团中央民政部首届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中获得银奖,并成为山东团省委“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此外,苏金生也设立了“阳光励志奖学金”项目,鼓励孩子们留在家乡读书。“现在农村或乡镇的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都相对比较完善了,可还是有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城市去,最根本的还是软件实力不够。”苏金生说,设立“阳光励志奖学金”不是简单地给孩子们金钱奖励,而是要让孩子们树立“好学习、学习好”的心态,同时让他们知道“在家乡的学校就读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让苏金生比较感慨的一件事是,在一个乡镇学校,一名学生连续两年都获得了一等奖学金,第一年领奖时是村主任陪他来的,而第二年领奖时村里的老少爷们则都跟着来了,原来,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和妈妈在村子里相依为命,处境并不是很好,而村民们看到孩子两年都得到奖学金后,对孤儿寡母另眼相看,心生敬佩之情,“我们就是要把这样的举动变成全社会传递的正能量。”
  苏金生也会和志愿者们一起组成宣讲团下社区、进企业、到农村去宣传志愿服务,还通过自己的文艺团体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耳熟能详的曲段,以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志愿服务的文化。
构建志愿服务
发展的长期机制

  苏金生将志愿服务协会的名字定为“蒲公英行动”,“别看蒲公英很渺小,却也带着美好的愿望在空中自由飞翔,孕育新生命,播散新希望,我们希望志愿服务也可以如此。”苏金生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协会已经成为聊城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遍布聊城各行各业,“关爱别人、快乐自己”的公益理念也深得人心。
  “现在走在聊城街头,你随便问老百姓知不知道‘聊城蒲公英协会’,10个老百姓肯定有两三个知道的。”说到这些,苏金生的语气中满是骄傲和成就感。现在志愿服务做得风生水起,可苏金生说,他也曾深感困惑。
  2014年,苏金生与更多志愿服务组织有了接触和交流,也不断从中汲取有利于发展的先进经验,最终带领协会走向“专业化实施、项目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现代运行模式。
  传统的志愿服务中,因为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志愿者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很难形成合力,苏金生引入“公司化管理”,让志愿者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心,他还将志愿服务人员固定在项目上,让每个人都可以为协会的发展出力。“通过整合,将协会的志愿服务项目分为敬老、助教、环保、文化等多个项目,并根据每个志愿者的专长进行分配,让他们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如此志愿服务便有了长效机制,服务更有效率,帮扶力度也更大了。”苏金生说。
  在苏金生的带领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蒲公英行动志愿者协会已经成为聊城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苏金生却在心底谋划着协会更大的发展。“我们目前有11个项目,我想通过引进专业人才等让项目更加完善,也会引进心理咨询师、社工等群体,将协会打造成一家社工机构,更专业更完善地去发展,用更专业的理念去帮扶。”苏金生也不满足于自己协会的发展和壮大,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引导和孵化8—10家小型社会公益组织走向更好的发展,“不能只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更要带动身边的小树苗茁壮成长。”苏金生如此形象地说,只有各种社会公益组织都发展壮大起来,志愿服务才能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也才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
  2015年9月28日,协会注册成功聊城市第一家社工服务机构“聊城市蒲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山东省社会公益组织成功转型社工机构的典型之一。设计实施的关爱进城务工子女的“益乐坊”公益项目、关爱“自闭症”儿童家庭的“闪烁星星”公益项目获得了团省委《省级财政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工程示范项目》,也成为聊城市首家获得政府购买的公益项目的社会公益组织。
  刚接触志愿服务时,身边的人总说苏金生是“傻子”,可看着他多年的努力,这样的声音没有了,大家更多地是为他竖起大拇指,苏金生也说,自己会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坚持走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