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啦
历时18天,重走“山东-陕西”移民路
2016年08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8月7日讯(记者 韩杰杰 孙国祥)历时18天,跨越3省16市,7日下午,李宝栋终于抵达家乡昌邑北孟镇东角兰村,逆行“山东-陕西”移民路之旅划下圆满句点。 
  下午2点许,东角兰村已热闹起来,村民三三两两聚作一堆,等待陕西客人的到来。下午3时许,李宝栋推着独轮车,在昌邑义工的陪伴下,在鞭炮和锣鼓声中,被村民拥簇着抵达村委会。此时,李宝栋在村内的长辈已等候多时,91岁的李成恩,64岁的李德平,60岁的李成武,他们与李宝栋一见面,便彼此双手紧握。“了不得啊,这种勇气,这种精神!”李成恩喃喃说。 
  被村民们的热情打动,李宝栋用话筒向乡亲们传达了来自陕西游子们的问候,并介绍了路上的见闻和收获。他说,一路上,他被齐鲁人民的守望相助的精神所打动,不仅体验了徒行的艰辛,更收获了一份份友情、乡情,让他难忘。  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李宝栋向在场的乡亲们赠送起了陕西大馍。这些新出炉的馍馍,是用李宝栋从陕西推来的新麦做成的。东角兰村村委今天上午就派人接应李宝栋,将其推来的百余斤新麦带回村子,磨成面粉,蒸了200多个6两重的馒头,方便村民们分享。 
  据悉,李宝栋将在村内停留几日,之后由朋友载回陕西。陪伴他走过3省16市的独轮车,则捐献给了昌邑市博物馆。他说,今天是旅程的终点,也是许多段友情的起点,这一路上,他收获的友情、乡情,都值得他长久回味。 

李宝栋:寻根在于唤醒感恩的心
  这次山东行,支持李宝栋坚定前行的是一颗感恩的心。  
  1909年春节过后,为了子孙能吃饱穿暖,李宝栋的高祖李知经携妻儿从山东老家昌邑角兰村泪别老母前往陕西省临潼县阎良镇谭家村安家。当时祖辈们推着木轱辘的独轮车,历经一个多月才走到陕西,当时他的老奶奶(李知经的儿媳)还怀孕随行,十分不易。到了陕西后,住窝棚,除蒿草,开荒建屋,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为了缅怀祖辈艰辛,感恩今天美好生活,他选择重走移民路。同时,今年是他高祖来陕107周年,也是高祖去世90周年,祖父去世40周年,这个活动也是为了告慰祖辈。 
  李宝栋说,每一个人都处于血缘关系中,这种关系是寻根的依据。以后他一定会带着孩子回昌邑看看,小住时日。这不是要让孩子对着坟头下跪磕头,而是告诉她,他们的祖先,曾经在什么样的土地上生活,如何勤劳地度过一生;又是因何背井离乡,来到第二故土;为了今天的生活,祖辈又付出了怎样努力,这才是寻根的意义,可以唤醒后代孝道和感恩的心,传承文化。
本报记者 韩杰杰 

1840年到1895年,昌邑人大规模移民陕西
  李宝栋来自陕西阎良谭家村。村子内有4000多口人,多是角兰村、孙家上疃、大庄、七里兰等村的后裔及与昌邑交界的高密村庄后裔,他们世代保留了家乡的口音、住房和饮食习惯,谭家村也成了当地最大的山东移民村。 
  为何当年有那么多昌邑人迁往陕西?91岁的李成恩与李宝栋的爷爷同辈。他说,李宝栋的高祖是他大爷爷,1909年离开家乡,当时昌邑兵荒马乱,食不饱肚,衣不暖身,当地人听说西安府人少地多,生活条件好,都比较向往去。 
  李德贤与李宝栋是叔侄关系,6日特意从青岛赶过来接应李宝栋。他10多岁就负责山东与陕西老乡的书信往来,对移民史颇有研究。他说,昌邑迁往陕西的大型移民潮主要集中在1840年到1895年,当时陕西境内部分地区内讧严重,导致部分村子人口骤减,而当时山东潍胶两河正闹水灾,蝗灾也持续数年,在西安任官职的山东周村人焦云龙回省宣传移民西安的优惠政策,促进了这次人口大迁移。 
           本报记者 韩杰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