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强制分类,先把“两端”打通
2016年10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九龙

  早在2000年8个城市试点开始,中国城市垃圾分类就打响了“第一枪”,但15年过去,很多人的孩子都长大了,试点却依旧是进行时。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在这个方案当中,济南被确定为试点城市之一。也就是说,咱济南接下来要强制进行垃圾分类了。
  垃圾分类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垃圾是可再利用资源、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普通百姓的脑海中已经比较深刻地形成了这种认识,尤其是大城市,移风易俗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带有分类处理标识的垃圾桶早已随处可见,市民们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一些垃圾分类常识,愿意为环境保护做些贡献。但仔细瞧瞧,这些垃圾桶的分类功能早就成了摆设,市民扔垃圾并没有什么刻意区分。
  说实话,这还真不能怪咱老百姓观念落后。正如有市民指出,他很支持垃圾分类,而且小区里也有分类的垃圾箱,可他曾经亲眼看到过一件事:不同的垃圾桶,最后还是被环卫部门都收到同一辆垃圾车里去了,这和不分类有什么区别呢?想起了早些年,全社会在大力推进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大家的响应热情很高,但是收来堆积如山的电池却没有厂家可以接收,最终又不得不分散开丢掉,因为集中丢弃的话反而污染更严重。
  因此,济南要推广垃圾强制分类制度,首要问题就是要配齐硬件,让垃圾处理厂更加环保智能,适应垃圾分类的新模式,使垃圾回收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理想的规划。只有管理手段和处理工艺得到配套提升,分类的垃圾能够充分利用的那天,这项工作才能得到实质性推进,才有实际意义。
  另外,居民家庭如果做不好,后面的难题就成倍增加,所以源头控制环节也需要下大力气抓。比如说,如果只有少数人将垃圾分类、正确投放,一些不同标志的垃圾运输车会出现空载现象,浪费人力和汽油,久而久之,收集垃圾的环卫工人又不得不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箱垃圾混倒进运输车,而这又不足以成为居民家庭垃圾分类的推动力,从而便陷入了恶性循环,演变为城市管理者的难题。
  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分类知识的普及关乎“最初一公里”,硬件设施的完善影响“最后一公里”,只有将两端打通、做实,后面的工作才好开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