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钟在京问世,礼乐重器有“新玩法”
变人力敲击为智能敲击,会弹琴就会奏编钟
2017年0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2月21日讯(记者 张琪) 2月21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美妙的乐音响起,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叮咚婉约,这声音正是从一个庞然大物里发出的,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聆听。发声的叫新编钟,是烟台一家企业历时多年研发成功的,利用高科技让编钟无人敲击自会发声,完成了古乐新奏。
  2月21日,新编钟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现场巨大的编钟组成了令人震撼的矩阵,大大小小钟体排列错落有致成为一个整体。记者看到,整个编钟由64口钟组成,均为仿制钟槌演奏时最大的敲击力度可达300公斤,最小敲击力度也有几公斤。
  记者发现,无人上前敲打,这些编钟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位演奏者坐在钢琴前,弹奏起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优美的旋律就从编钟上发了出来,大小不同的钟体后“埋伏”着钟槌,随着音乐的指令,钟槌有节奏地敲击钟体,随之而来的就是余音绕梁袅袅不绝。
  “天啊,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些旁观者不禁发出了疑问。现场演奏者告诉记者,过去编钟得有5人左右敲击才能演奏,但在高科技手段的融入下,变成了智能敲击,照样婉约动听。作为研发的发起者,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得膑告诉记者,新编钟由公司联合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研制,传统编钟以耳目一新的当代形象亮相,令人振奋。孙得膑说,他心中总有一个研发编钟的梦想,灵感来源于塔钟的西洋乐器报时,研发从2010年10月开始,历时6年终于成功。
  这个新编钟是如何融入现代化手段的呢?研发者告诉记者,他们以曾侯乙编钟为基础,运用计算机集成控制科技、借助通用键盘界面的新编钟,使古老编钟焕发时代活力。具体说来就是通过计算机分析和集成控制技术的运用,把编钟演奏改革,将每一件钟科学地配置了一个钟槌,并按指令、演奏发音的标准化乐器,使传统编钟由多名演奏人员手握钟槌、钟棒的打击乐器,与时俱进地演变而成了以通用键盘为界面,使广大钢琴、电子琴演奏者都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会弹琴就能弹奏编钟,古老的乐器成了当下的普通乐器。
  在早前举行的“新编钟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为组长的十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传统结合现代、艺术联姻科技,新编钟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代表性成果,是“国家声音”的当代载体。
  评价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徐沛东等著名音乐家多次使用“出乎意料、无比震撼”来表述对新编钟科研成果的感受。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说:“编钟是国家的礼乐重器,新编钟是新形象,讲述了新的中国故事。”曾侯乙编钟考古发掘的参与者、研究者、最早演奏者冯光生说:“得知这个研发成果后,我喜出望外。”
  据悉,新编钟将以秉承传统的“中国声音”,与中国民族乐队交响、与世界管弦乐器谐鸣,进一步完善中国民族乐队的构建、丰富世界音乐艺术的表现能力,成为世界各国音乐工作者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载体与新途径。
  按照不同的应用场合,新编钟有舞台固定陈列和车载流动巡展两种类型,均可以使用人工(键盘)演奏和自动(控制)演奏等两种方式——只要做成MIDI格式的音乐作品,均可以直接由新编钟进行自动演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