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
潜心钻研,十位“运河工匠”领奖
2018年04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运河工匠”领奖。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获得“运河工匠”的王玉龙。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报济宁4月26日讯(记者 孙璇 通讯员 范培倩 朱振海) 4月26日上午,任城区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运河工匠”表彰大会,刘瑞江、苏茂美等10名“运河工匠”受表彰。
  “传统产业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新旧动能的转换,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更是一份承诺……”当日上午,获得“运河工匠”荣誉称号的刘瑞江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向全区发出了倡议。
  这些“运河工匠”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的从事研究设计,有的从事产品制造,有的教书育人,有的救死扶伤……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于创新,恪尽职守,执着专注,在日常的工作中,诠释着工匠精神。
  刘瑞江就是这样一名“运河工匠”。他潜心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碳素行业焙烧炉余热综合利用技术的使用,该技术属国家碳素行业先进水平,是国内首创。“一名合格的‘运河工匠’,在企业繁荣时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困难时共迎风险挑战,努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刘瑞江用实际行动,擦亮和任城制造的金字招牌。”
  和刘瑞江一样,苏茂美也有着金子般的匠心。在装裱行业埋头耕耘36年,苏茂美成为了具有揭裱独技的传承人和行家里手。她专门到北京荣宝斋拜师学艺,掌握了高超的揭裱技艺。提升内功的同时,她出资聘请书画家,举办书画和装裱培训班,让80多名残疾学员掌握了谋生技能。在她看来,“运河工匠”不仅要有匠心,也要有一颗爱人之心,用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运河工匠”评选经过公开申报、基层推荐、公众网络投票、区劳动竞赛委员会评审投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公示等程序,决定授予刘瑞江等10名任城“运河工匠”荣誉称号。
 □相关链接                 
埋头三年研究林下经济 这个“运河工匠”不简单
  “示范项目若能成功,相比于传统种植方式,一亩地的纯收益能高三五千元,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促进周边村民的就业。”从事园林工作的专家王玉龙自信地说。
  王玉龙从事园林工作10余年,凭着一腔热血和执着,工作之余专注科研,研究林下地被绿化植物示范种植项目。经过三年的研究,项目最终在李营落地,占地100多亩。
  对王玉龙而言,科研工作是乏味而富有挑战性的。“以法桐为例,适合林下种植的有20余个品种,但主生树种在封闭性等方面有严格要求,需要在对比和观察中找到最优组合。”王玉龙说,遇到瓶颈期时他沉下心去思考,还向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虚心请教,经过反复实验,项目才得以成功。
  这位年仅31岁的“运河工匠”,是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的领办人。别看年纪轻轻,王玉龙却是8名园林工作者的师傅,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工匠精神是一份传承,我也在不断学习,我愿意用我所学帮助更多的人。”王玉龙说。
任城区这30名个人 获“五一劳动奖章”
 □延伸阅读                 
  当日,任城区还有30名个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1个集体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状”,21个岗位(班组、车间)被授予“工人先锋号”。
  30名“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奖者奋斗在不同的岗位,或是爱岗敬业的劳模,或是勇于创新的匠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劳动者的担当和作为。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的杨体英,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多次荣获市区优秀人物奖项,“五一劳动奖章”也不是第一块。对杨体英来说,奖章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京杭社区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多年来杨体英主动照顾小区里身体不好的老人,给卧病不起的老人送钱。自家做了好吃的饭菜,也不忘给老人送上一份。同时,杨体英还为幼儿园捐赠图书。每天早上孩子们上学时,又承担起了指挥交通的任务,还带动了小区其他热心人共同参与。
  会上,任城区人民法院等21个集体被授予任城“五一劳动奖状”,区综合执法局数字化监督指挥中心等21个岗位(班组、车间)被授予任城“工人先锋号”。
本报记者 孙璇 通讯员 范培倩 朱振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