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八中学校长孙振
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名学生
2018年04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宁八中校长孙振。 本报见习记者 张清直 摄
  扫码看校长详细解读。
     济宁八中是一所拥有117年厚重历史的名优中学。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济宁八中不断提炼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建设精品,积极构建人文书香现代化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丰硕的教学成果。近日,本报记者对济宁八中孙振校长进行了专访,让我们走进济宁八中,对学校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本报记者 姬生辉 见习记者 朱熔均 通讯员 付吉峰
 
百年厚重历史
百年辉煌历程

  齐鲁晚报:济宁八中是济宁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首先请孙校长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
  孙振:济宁八中于1901年建校,至今走过百年历程。目前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2100人。有教职工136人,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省级市区教学能手、优质执教者占教师人数70%。学校教师人人承担国家、省、市、区实验课题,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学校逐渐构建了学习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文明单位、济宁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济宁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济宁市科普示范校、济宁市教学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齐鲁晚报:在百年的发展中,济宁八中探索出了怎样的育人理念和办学宗旨?
  孙振:济宁八中的办学宗旨是“不求人人成才,但求生生成人”;育人目标是“小班额,精品化,高素质”;育人理念是“以人为本、修德博学、改革创新、追求卓越”;文化理念为“和雅向上”;学校校训为“和雅尚德,和教共济,和学致远”;学校校风为“内外兼修,和谐发展”;学校教风为“求实尽责,和研创新”;学校学风为“励志勤学,和乐立行”。
传承中求创新
创新中求发展

  齐鲁晚报: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形成了哪些的特色,又有哪些亮点?
  孙振:学校致力于打造精品化学校,打造济宁市初中教育品牌学校,在精致教育教学管理上做到严、细、实、活。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得到快速发展,青年教师在省市县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齐鲁晚报: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学校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孙振: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的校风。学校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学校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不断探索,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重视教学改革,结合济宁八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提出了“生本和谐”的教学基本目标;我们追求通过教学过程的“生本和谐”,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和谐发展。
学生的需要
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齐鲁晚报:请您介绍下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思路。
  孙振:学校管理以“和”为主题,在学校的舞台上,校长是领跑者。作为校长,对学校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有服务意识,又要有超前意识,既要是教学能手,又要是管理行家,身先士卒,敢于突破创新;对教师,校长要用欣赏的眼光,树立公仆意识,给老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对学生,校长要用鼓励的眼光,树立和谐向上意识,甘做人梯,多出栋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尊重、鼓励每个学生,平易近人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想什么、做什么、需要解决什么,校长的服务意识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也就强了。
  我们持续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济宁八中新校区将于暑假后建成,学校将拥有现代化的报告厅、操场,数字教室、音乐教室、微机教室、心理健康中心、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小班额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实行小班额精品化管理。小班额教学形式将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小班额教学不仅能让孩子的学习空间更为宽松,也能够更好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