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农新”能动新入注兴振村乡为
牡丹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人农新”现涌断不
2018年04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菏泽4月26日讯(通讯员 郜玉华 高婷婷) 像多数农村妇女一样,牡丹区安兴镇李楼村村民刘花会做布鞋,但这一传统手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用武之地”,直到当地开了一家云履布鞋厂,终于使她成了一名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
  云履布鞋厂的创办者李芬毕业于一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安兴镇,开办了一家纯手工千层底布鞋加工作坊,将工艺设计与布鞋生产相结合,提升了产品档次。经过3年多的发展,她的手工作坊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工人的工厂,布鞋制造辐射附近7个村镇,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利税80万元左右。
  像李芬这样的“新农人”在牡丹区还有很多,他们把农业作为职业,怀揣改变农村愿望,将现代要素投入农村,推动了农业向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迈进,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弄潮儿。
  “改变农村现状、发展现代农业,一直是我的梦想。”说这话的是牡丹区宏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杜春雷。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多个行业打拼。当他看到国家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就华丽转身成为“农场主”,成立了牡丹区宏科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承包了上千亩土地。“同样是种粮食,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能大大降低成本。”杜春雷算了一笔账,以种高粱为例,一亩地仅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统一施肥就能节省120元左右。
  “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搞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家庭农场发展,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杜春雷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让农场带动更多农民尽快致富,带动更多农民过上有稳定收入的新生活。”
  “新农人”具有年轻化、职业化、创新化等特点,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带动了农村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一大批群众在家门口的就业,有效解决了“三留守”问题,增进了社会和谐。近年来,牡丹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一批批心怀乡愁和创业热忱的“新农人”不断涌现,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三农领域,不少村庄也已理清思路,迈开步子,向着新方向、新目标勇于探索前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