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靠不靠谱,关键在平台
2018年06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王学钧
  “网约护士”快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有媒体统计,自去年底以来,国内已有十余个“网约护士”平台陆续上线。有了“网约护士”,需要打针、换药、拆线等专业护理服务的市民就不必再费劲巴力地往医院诊所跑,拿出手机到平台上下个单,与平台签约的执业护士就会上门服务。 
  “网约护士”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有其必然性。这不仅因为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早已让“网约护士”的存在成为一种可能,更是因为,医护方面的诸多问题也早已确证了“网约护士”存在的必要性。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环节,“网约护士”可以上门提供打针、输液、采血、换药、导尿、吸痰、造口护理、拆线、雾化治疗以及产前产后护理等多种服务,虽然收费往往要高出不少,但为有需要的市民省掉了跑医院诊所的麻烦——至少对数以亿计行动不便的老人与残障人士而言,这样的麻烦很可能就意味着难以承受的重担。在这个意义上,“网约护士”堪称应运而生。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约护士”的价值与问题同样明显。舆论场上,多数人对“网约护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护理模式创新不仅及时呼应了市场需求,也是对专业护理资源更充分的发掘利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网约护士”不大放心。总体而言,大家主要担心如下两点:其一,在绝大多数地方,护士多点执业的合法性还是个问题。到目前为止,除北京、天津、广东等试点地区外,护士脱离注册执业地点上门服务尚有非法执业嫌疑。其二,专门性的行业规范暂付阙如,相关各方的权责不够明确,监管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乃至人身安全方面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有论者呼吁,尽快出台专门性的政策、法规,赋予“网约护士”以应有的合法性,并对相关各方的权责作出明确规定。这样的呼吁当然没错,缺少明确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程度与监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但是,鉴于“网约护士”还处于“草创”阶段,行业监管理当表现出必要的包容审慎。对这一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而言,只有给足必要的“试错”时间,其“自理”能力与潜在问题才能有较为充分的呈现。而后者正是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前提与基础所在。否则,迫于某种舆论压力或基于某种理想主义的动机,在时机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匆忙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监管,监管质量难有保障不说,还很可能会因过度干预而损害了“网约护士”的正常发育与发展。
  对“网约护士”监管而言,当务之急也许并不是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而是盯紧并管好“网约护士”平台这个关键环节。其实,现有法律法规已为“网约护士”提供了必要的行业规范,关键在于,平台一方是否能尽到应有的“主体责任”。现阶段,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在于做好对“网约护士”平台的监管,“逼”着平台严格依法依规做好签约护士的资质审核与服务管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