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要闻

A03版:要闻

A04版:声音

A05版:山东

A06版:国际

A07版:速览

A08版:专版

A09版:身边

A10版:文娱

A11版:乐动

A12版:身边

A13版:青未了·博物周刊

A14版:博物

A15版:青未了·随笔

A16版:专版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HC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C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C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C04版:今日运河·城事

HD01版:太白湖·头版

HD02版:太白湖·看点

HD03版:太白湖·新城

HD04版:太白湖·家园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

J04版:今日烟台

K01版:今日潍坊

K03版:今日潍坊·关注

K04版:今日潍坊·关注

L01版:今日聊城·头版

L02版:今日聊城·城事

L03版:今日聊城·城事

L04版:今日聊城·专版

P01版:今日菏泽

P02版:今日菏泽

P03版:今日菏泽

P04版:今日菏泽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资讯

R03版:今日日照·体彩

R04版:今日日照·形象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城事

W03版:今日威海·城事

W04版:今日威海·城事

W05版:今日威海·教育

W06版:今日威海·城事

W07版:今日威海·城事

W08版:今日威海·城事

冠冕何其堂皇 主人何其荒唐

——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23日
□山东博物馆 李宁 
  九旒冕,1970年山东省邹城市鲁荒王墓出土,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所制。冕高18厘米、宽23.5厘米,包含冠武、金簪、綖(yán)板、旒(liú)等部分,由竹、木、丝、金、铁、玉石及大漆等制作而成。2011年3月,在“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中,经公众和专家的评议投票,九旒冕高票当选,成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国宝现世
  九旒冕出土的明代鲁荒王墓坐落于邹城市东北的九龙山南麓,东有卧虎山,西有玉皇山,南面一片沃野,与朱山遥遥相对;墓园前面为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
  1970年,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称邹城市九龙山南北端的汉崖墓和大墓(当时尚未知是朱檀墓)遭到盗掘,所幸未盗及墓室。受上级部门委托,山东省博物馆组织人员,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对明鲁荒王朱檀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墓内共出土器物1116件,这其中不少为稀世珍品,如木制贴金的“鲁王之宝”金印,雕刻精细的彩绘木俑仪仗;另外还有唐代斫制的“天风海涛”琴,元代钱选的工笔白莲画等。这些珍贵文物完整呈现了明朝初年亲王的奢华生活,而最能代表皇家威仪的则属九旒冕。
  九旒冕的主人鲁荒王名朱檀,为朱元璋第十子,生于洪武三年二月丁丑(1370年3月15日),同年受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就藩后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中,并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终致“饵金石药,毒发伤目”,最后病入膏肓,百医无效,于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庚戌(1390年1月2日)毒发身亡。因生前行为荒唐,得谥号“荒王”。 
  荒王临死前,他的侧妃戈氏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靖王,靖王长寿,子孙繁盛。鲁王一系是明代诸王里传世最久的一支,共293年。末代鲁王朱以海称“监国鲁王”,是南明重要的抗清力量。
旒冕之美
  冕在中国古代服饰中是最尊贵的礼冠,“冕,大夫以上冠也”。只有那些具备相当社会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
  明鲁王墓出土的这件冕,包含冠武、金簪、綖(yán)板、旒(liú)等部分。其中冠的主体叫冠武,圆筒形,直径17.6、高17.9厘米,用竹篾编制成六边形网格状,表面敷罗绢黑漆;冠武边缘镶以金圈、金边;冠武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顶部的长形木板,称为冕板,又叫做“綖板”,长49.4、宽23.5厘米,上涂黑漆,以示庄重。綖板前圆后方、前低后高。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綖板前后系垂旒,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旒上有9颗玉珠,分赤、白、青、黄、黑五色,现存玉石珠共计152个。下垂的旒除了表明佩戴者的身份外,更重要的是遮挡住佩戴者的视线,使其目不斜视,不见不正之物。綖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玉衡长22.5厘米、宽1.5厘米、厚1.2厘米;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即所谓“充耳”。佩挂这种玉石的目的是为了“止听”,来提醒佩戴者切勿轻信谗言。
章服之制
  现在我们谈论起服饰的时候常用“衣裳”一词,但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上身所穿的叫“衣”,下身所穿的叫“裳”。《释名·释衣裳》:记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辛店期)的陶绘中,就有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
  传说中,冕是由黄帝所作。冕在夏代的时候叫做收;殷商的时候叫冔(xú);周代叫爵弁(biàn)。除了名称不一样外,夏、商、周三代的冕在形制、颜色上也不同。夏朝的冕纯黑泛红,冕板前小后大;商代黑色微微发白,冕板前大后下;周代黑中有红,冕板前小后大。
  从周代开始在冕上装饰旒,并且旒的数量随佩戴人地位的高下而不同。一般来说,地位最高的帝王是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即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其中的“冕旒”就是帝王的代称。
  同样,冕的穿戴也不是单独的,而是由一整套服饰搭配成所谓的“冕服”,成为古代帝王最华美、隆重的礼服。冕服一般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舄(很重的木底鞋,明代的时候改穿靴子)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其中上衣是青黑色,象征天;下裳是土黄色,象征地。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称为「舄」。
  中国古称华夏,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山东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九旒冕作为唯一可见的冕的实物,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具备了较高的历史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