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泷 本报通讯员 吴广基 9日,是流浪女杨桃花和儿子壮壮回家的日子。今年8月,她被济宁市第二救助管理站救助,并在这里生下儿子。此后,患有精神疾病的杨桃花到济宁市荣军医院接受治疗。 其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多方打听到杨桃花老家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夏亭镇杨场村。和她的家人取得联系后,她的父亲杨水来到兖州看望母子俩。
壮壮“姥姥”的百般不舍 9日上午10点,济宁市第二救助管理站二楼一房间内,站长彭毅正抱着壮壮逗他玩。“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楼来看看这小子又胖了不?”彭毅微笑着说。 此时,壮壮的“姥姥”孔凡菊(在救助站里专职照顾壮壮的老人)有百般地不舍,她小心地解下床上系着的毛绒玩具,“这小子一个人不敢睡,晚上我搂着他,不然老是哭闹。”孔凡菊说。记者看到,她提前给壮壮备好了路上喝的奶粉和温水。 “心里怪不是个滋味的,也不知道他家那边的条件咋样。天冷,别冻着孩子。”孔凡菊低声地念叨着。 “小马甲是我给他做的,小帽子是俺闺女给他织的,小枕头是我买来绿豆皮托人缝的。”说起对壮壮无微不至的照顾,孔凡菊有说不完的话题。 “听说娃要回家了,我两个闺女昨晚都来看他了,还给他带了些婴儿用品。”孔凡菊说。 在杨桃花的老家,孔凡菊把她的大姑杨缺拉到一旁,“奶粉得放4勺,水别太烫,拌匀了再兑点水。”“白天尽量给他用尿布,勤换洗点。”“来前刚打完预防针,包里有病历,下个月得去医院再给他打一针。”孔凡菊叮嘱到。 临别时,救助站业务科科长闫建春把1000元钱交给壮壮的姥爷杨水。此时,壮壮不停地哭闹。孔凡菊又把他抱回来,从包里找出奶瓶喂他。哄壮壮时,孔凡菊的眼眶有些湿润。 “房里没个空调、暖气啥的,这个冬天孩子难熬了。”在返程的路上,孔凡菊一直喃喃低语着。此后,她是一路的沉默。
偏瘫母亲哭成了泪人 9日,在济宁市荣军医院,听说自己要回家时,杨桃花似乎很激动,她站在护士站门前、双手握着衣角说:“回家啦?我还没梳洗打扮呢。” 在这里治疗近5个月,此时的杨桃花,和刚进医院时相比判若两人,现在的她不仅面色红润,而且精神头也好了很多。 当日下午4点多,经过近5个小时的车程,杨桃花和儿子壮壮距离老家越来越近。杨桃花一直看着车窗外,口中不住地念叨:“回来了,回来了。” 车子停稳,当车门拉开的一刹那,挤在人群最前面杨桃花的大姑杨缺,最先看到了失散5年的侄女,“我的娃你可算回来了,你知道家里有多惦念你吗?”说着,杨缺的眼泪夺眶而出。看到壮壮,杨缺更是激动地一把抱起壮壮。 在人群之外,杨桃花的母亲马梅一直坐在家门旁的躺椅上。因为偏瘫、身体不方便,她只是一直看着人群。当杨桃花从人群里走出来时,她的母亲马梅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硬撑着偏瘫的身子突然站了起来。“我的儿,你去哪了?我的儿,你可算回家了,我想你想得都病倒了!”看到母亲哭成泪人,杨桃花慌里慌张地掏出卫生纸给她擦眼泪,周围的邻居看到这一幕,也都泣不成声。 杨缺介绍,前几年,她在江苏无锡打工。听说侄女走丢后,她趁着不忙时转遍了大半个江苏,“安徽我也去了,这几年断断续续地一直在找她。听说是济宁市第二救助管理站帮侄女找到家,杨缺一边抹泪一边说:“你们是俺们的恩人,俺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