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壮壮一家即将团聚,站长彭毅露出了笑容。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
|
本报记者 汪泷 济宁市第二救助管理站坐落在兖州火车站不远处的一个小巷子里。院里的建筑已有些年头了,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有10名工作人员,他们肩负着兖州区外省、市移交的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的转送工作。他们走访过国内大多数省份,送人回家时遭遇过白眼也吃过闭门羹。尽管如此,当他们看到别人团聚时,他们是一脸的幸福。
找地址像民警破案般细心 这次能帮杨桃花找到家,多亏了闫建春和她的一次闲聊。 闫建春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信息,有的是全国各地的地址,有的是被救助人员的个人情况,里面还夹着几张照片。在旁人看来,救助站这份工作,就像民警破案那样细心,能在细微之处发现线索。 闫建春回忆说,为了帮杨桃花找家,他没事就来医院和杨桃花闲聊。“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桃花说常跟家人去赶集,我便问她赶哪里的集。”杨桃花含糊不清地说,是西夏集、东夏集。依靠着这两个模糊的地名,根据杨桃花的口音,闫建春一路打听到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夏亭镇。连着打听了三个村庄,一户人家认出了杨桃花。 为了帮这些流浪者、乞讨者找家,站上的工作人员几乎到过全国的各个省份。闫建春1980年来到站上,他细细地一算,目前只有西藏和海南他没去过。每次把被救助人员送回家,闫建春心里乐呵呵地,他说:“看到他们和家人团聚,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还有啥能比帮人家团圆更开心的?” 站上的老员工、业务科科长闫建春说:“第二救助站成立于1957年,是名副其实的老站,在这半个世纪里,他帮太多太多的人找到了家。” 干社会救助这份工作,平日里接触着形形色色的被救助人员,其中不乏一些精神病患者或故意离家出走的。“他们的身后是全家人的期盼,为了这份期盼,我们辛苦点不算什么。当他们阖家团聚时,我们那点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遭遇过白眼也吃过闭门羹 俗话说“帮人帮到底”,这句话用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实际上,在送这些被救助人员回家时,工作人员也曾吃过苦头,有时还遭人的白眼,甚至在被救助人员家门口吃了闭门羹。 参加工作10多年的董正顺介绍,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年底,把一名患有肺结核的流浪人员送回内蒙古老家。“当时,内蒙古方面的工作人员只能在火车站外接站,可从火车上下来到出站口差不多有三里地。”这名流浪人员患有多种病症,无法背着出站,董正顺只能和同事一起横抱着他走。“就这一点路,差不多走了一个小时,因为怕伤着他,所以只能走走停停。”董正顺比划着当时的情形。 这样艰难的回家之路数不胜数。吴广基是站上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9年。“有一年,老闫送一名工伤人员回老家,当时下着大雪。”吴广基说,到人家家里时候已经夜里11点,而更让他们失望的是,伤者的家人拒绝开门。 闫建春有些无奈的说,他们在人家家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连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这才算敲开了伤者的家门。 随着救助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救助站在城市救助体系中肩负起越来越多的重任。如今在兖州火车站南面,新的救助二站已经在建设当中了。新站投入使用后,各项硬件设施也会得到提升,其救助能力也会更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