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文/片 本报记者 郭延冉 一走进刘太胜的家,首先看到的就是门口摆放着的他的两幅得意之作。上面一幅是凌霄,一簇红艳艳的凌霄花奋力向高处生长、攀援,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下面一幅是石榴,颗颗饱满、多子的大红石榴传递着秋收的喜悦。“我最擅长画葡萄,凌霄也是我最喜欢表现的题材。虽说古人对它攀高的属性颇有争议,但我欣赏它志在凌云的精神。没有精神,它是爬不高的。”刘太胜说。
自小结缘美术 曾在部队大显身手 与刘太胜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他自小便结缘美术,并在莱芜师范学习过美术,后来入伍从事美术宣传、新闻摄影工作。“第一次是到徐州某部队搞革命历史展览,画毛主席从青年以来的成长奋斗史。在这之前我从未亲自画过人物油画,只见过老师画,又因为是入伍后第一次接到任务,心里很不踏实。”刘太胜回忆了第一次将兴趣转化成任务时的不安和忐忑。凭借着学习期间积累的美术功底和在工作中边画边学的热情,出色完成人物画板面近百副,得到了首长的赞许。之后他还为部队文工团绘画《沙家浜》等大型剧目舞台布景。 退伍后,刘太胜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但工作之余仍不忘研究绘画艺术。之前,出于部队宣传需要,刘太胜接触和从事的基本都是政治服务性强的人物画。随着时代变迁,他开始留心自然界的草木虫鱼,琢磨儿时最初给他美术启蒙的花鸟画。“记得最初爱上绘画就是因为初中的一堂美术课,隋光训老师当堂画了一幅秋菊图,让我颇为震撼。”
刘太胜伏在案前画葡萄 兴趣让他再“上岗”,爱画葡萄得名“刘葡萄” “退休后,绘画又让我重新上岗了。每天研究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生活就又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刘太胜说,他对绘画的学习分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习一些绘画理论和技艺,另一方面是回归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古人讲究‘师造化’,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它的千姿百态、缤纷色彩总是给人无限的灵感和启迪。”刘太胜讲,把自然之物给予人的启迪,结合画者的心境,将其升华为一种笔墨的表现,十分让人着迷。 “前些年家属院里种葡萄的特别多,一到秋天葡萄大丰收,家家的院子里都是硕果累累的,丰收的喜悦油然而生,就想画一画这派喜人的场景。”刘太胜说。最初学习国画的条件还比较艰苦,教科书、国画颜料都很难买,他就自己琢磨着画,观察久了,让架上葡萄的形态烂熟于心,回家蘸着墨汁画。在画葡萄的过程中,刘太胜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法。传统的葡萄画法是两笔画一颗,而刘太胜仅用一笔也能表现出葡萄粒的明暗。“总是画葡萄,人家现在都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刘葡萄’。”刘太胜的爱人高女士笑着对记者说。 除了葡萄,生活中其他的植物也渐渐进入了刘太胜的画作。别人院子里栽种的凌霄花、公园里盛放的迎春、农博会上看到的长丝瓜、家里鱼缸里养的热带鱼,通过他的仔细观察和琢磨,都成了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国画作品。“看这幅石榴,画的就是对面一楼人家院子里的。那里的石榴长得特别好,闲着的时候,他就老往窗外看。”高女士指着窗外一户人家的院子说。
刘太胜作品 《清秋果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