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行草中堂 《徐俯诗》 100cmx64cm | | 草书中堂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 138cmX68cm (2013年) | | | | 草书斗方 节临王羲之大观帖 68cmx68cm (2006年) | | 行书中堂 《寿》 135cmx68cm
(2012年) |
|
2014年,刘鸿田写书法进入了第37个年头。而刘鸿田却认为,书法至少要写足40年才敢称“家”。这个想法受承于中国近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席地的康有为的一句话:搞书法真正能有一点个人面目和成就的就,要40年以上。 刘鸿田说,书法可不是简简单单写几个字,书法离不开写字的技巧,不过写字和技巧是称不上书法艺术的。中国的书法是自上而下的,是用深厚的文化积淀来作支撑的。 幼年的成长背景,往往铸就了一个人今后几十年人生的骨骼。刘鸿田清晰地记得,11岁的时候,村里有个左右手都能写书法的老师,当别的孩子在泥水里翻打欢笑的时候,刘鸿田总是站在老师身边,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刘鸿田说,书法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艺术体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外边的万事万物,心里想得天花乱坠,都要通过自身的知识架构化做笔下的万千,书法是岁月的磨砺,也是一个思想的集成。 熟悉刘鸿田的人都知道,除了写得一手好书法,他二胡也拉得相当不错。这同样也是得益于幼年时家庭的启蒙。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与乐是不分家的。刘鸿田说,音乐和书法联系是最紧密的,他写的字看起来有节奏感,他认为这种节奏感是跟音乐有关的。 刘鸿田真正走上书法之路,是1978年在南京高级陆军指挥学校学习时,校内组织了一场书法比赛。而仅仅两年后,刘鸿田就在《中国青年报》的活动上获得了二等奖。 “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就是一个空壳。”刘鸿田说起自己讲课时常说的一句话,想当书法家,要先当一个思想家、学问家,古人有一句话,是说:识浅见下学不足,不能臻妙。意思就是如果见地肤浅,那眼光也会很狭窄,那么写书法,肯定就不会入木三分。刘鸿田说自己看书很杂,这与书法是个集合各科学问的集成体有关,古典哲学、文学、诗词……刘鸿田甚至还会研究像逻辑学、心理学这样的书籍。 这一切的储备,都应了王羲之的“意在笔先”,这同样也是刘鸿田倾心的一个词。“构思问题,怎样去表达他的意境,偶然于书。你翻看、练笔都好,突然间想写个作品,这个时候往往出的作品就是好的。”刘鸿田说。 本报记者 陈莹 笔展心画,腕运性情 王德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访问学者。 王德志
鸿田君一向将傲人立本视为至要,他为人处事奉行无愧心、无悔言、无耻行原则,将“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以“四箴斋”命为斋号。他为人狷介,性情豪爽,近20年的军旅生涯,愈加铸就了他的侠肝义胆。 鸿田君之书,均从其人格一一出化:浑厚朴茂,阔大轩翥,气雄,画健,凸显正大气象、雄秀之境与真放之致。其书雄秀相挽,各臻其妙。雄以气势骨力胜,秀以情趣韵味长,以雄领秀,以秀显雄。鸿田君学书以传统培育根基,渊源有自,但尤重心源。在学习方法上,他读多临少,注重心悟。他于篆得婉通,于隶取古质。二王的潇洒,米芾的痛快,王铎的汪洋,陈淳的瓷性,皆倾心领悟,揽于腕下;魏晋之旷达,汉唐之雍容,宋之倜傥,元之精致,明之韵趣,清之古朴,他都悉心探研,一一化用。他认为,书家除应注重点画质量、墨色变化和一般经验积累的发韧外,更多尤重的当是哲学上的思考和真情实感的倾注。鸿田君还常言:书法有法,更有情,性情乃书法之精髓,细节是书法之生命。他做人诚心,学书细心,尤能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因而对一些法帖能发现别人未曾察觉到的东西,这从他的作品中便可探得消息。 当友人问他是否应该办个自己的书法展时,他婉言称自己水平不到。20世纪30年代有人问郭沫若:“目前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答曰:“恐怕是早产的胎儿太多了。”鸿田君并非欲效黄宾虹大师80岁才搞个展,也并非鄙薄他人办展览,他只是不想做一个“早产胎儿”。他常说,书法太难,选择书法,就是选择寂寞、选择坐“冷板凳”,就是选择拼搏和永不停歇。 人的境界气格关乎书法的境界气格。我观鸿田君其人,复观其书,深信之矣。 刘鸿田,雪泥斋主。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第四届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法培训中心教授,山东书协理事,烟台现代画院常务副院长,烟台书协名誉主席。1947年生于山东栖霞。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书法专业,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和孙其峰先生。 作者简介: 本版图片由刘鸿田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