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国家级传承人蒲章俊:
“唯愿聊斋俚曲世代传唱”
2014年0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蒲章俊的书房在自己改造过的二层小楼上,这里也是蒲章俊平日的办公地点。
  蒲章俊的眉宇间跟蒲松龄有几分神似。
  蒲松龄纪念馆展出的古俚曲曲谱。
  蒲章俊经常在自己的书房里哼唱两首俚曲。
  对于蒲松龄的研究蒲章俊从来没有间断过。
  蒲家庄古朴的气息给蒲章俊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片/本报记者 李新生  文/本报记者 谭文佳
  在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里,住着蒲松龄第十一代世孙蒲章俊。几年前,蒲章俊从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的位置退下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他改造成的二层小楼上书房中收集整理聊斋俚曲,间或练习一下书法。他从七八岁时就跟着祖父、父亲哼唱俚曲,到现在有60年了。这种夹带着明显地方方言的民间俗曲,流传于淄川一带农村,算来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蒲章俊就跟着太祖父蒲人润学唱聊斋俚曲,如今68岁的蒲章俊已经唱了60年。“一到晚上,睡觉前,太爷爷不是给我讲故事,就是教我唱曲子。小时候光知道学唱,不知道唱的是聊斋俚曲。上小学后,从启蒙老师那儿才知道,原来这叫聊斋俚曲。”蒲章俊说。  
  在工作中,蒲章俊为蒲松龄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培养了多批优秀讲解员,为馆里征集名人字画200余幅,征集蒲松龄轶文一件;在对外宣传、弘扬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书信咨询工作;在蒲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4年蒲章俊被淄博市文化局聘任为蒲松龄纪念馆名誉馆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唱了大半辈子聊斋俚曲,同时也是“聊斋俚曲传承人”,这使蒲章俊心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虽然在蒲家庄,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一些青年人也能唱几曲聊斋俚曲,但真正像他这样痴迷俚曲的人并不多。
  说起俚曲未来的发展,蒲章俊感觉还是很有希望,在采访中他提到了淄川聊斋俚曲艺术团团长王世忠,一位投身俚曲传承的退休老人。两位老人经常在一起交流俚曲的发展,他们一致认为孩子是俚曲未来的希望。为此,聊斋俚曲艺术团经常组织活动进学校演出,并将俚曲作为校本课程在学校里推广。
  蒲章俊对记者谈了一个自己的想法:在有生之年使聊斋俚曲艺术团真正成为淄博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他说,自己从蒲松龄纪念馆退下来后,已成为一个个体的老头。他希望媒体为他呼吁一下,千万不能让这门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艺术在他这一辈失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