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村花鼓省级传承人李慎濂:
“要让磁村花鼓后继有人”
2014年0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慎濂抱起熟悉的花鼓乐得合不拢嘴。
  李慎濂经常在自家电脑上回放磁村花鼓队演出的视频。
  李慎濂正在教孩子们打花鼓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对于李慎濂来说,非遗的证书更多意味着传承磁村花鼓的责任。
  虽经历了大病的折磨,但李慎濂气色依然很好。
  李慎濂一跟记者谈起花鼓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片/本报记者 李新生  文/本报记者 谭文佳
  年逾古稀的李慎濂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磁村花鼓的传承人,老人至今还住在古朴的农村小院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一直摆在客厅的桌子上,老人视其为珍宝。虽然老人已经许久不摸鼓了,但今年春节,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四学生张庆梓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前来拜师学习磁村花鼓的打法,能有年轻人学习打鼓,这让老人很欣慰。“一定要让磁村花鼓后继有人。”这是老人的心愿。
  李慎濂年轻时钟爱文艺活动,1958年,20多岁的他找到八旬花鼓传人陆克信,恳请老人传授技艺。当时陆克信已无法下床,不能表演,只能以口述加比划的方式传授,陆克信老人就这样一点点地把花鼓的唱词、打法全部传授给了李慎濂。
  1959年秋,李慎濂率花鼓队代表淄川参加淄博市群众文化调演,获得优秀节目奖。1960年,淄博市艺术馆与山东省艺术馆、济南军区前卫歌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三下磁村与李慎濂切磋花鼓艺术,并将这项表演艺术正式命名为“磁村花鼓”。
  “文革”期间,磁村花鼓一度沉寂。直到1986年,心里放不下这门艺术的李慎濂再次“出山”,成立了“磁村民间艺术团”,在全乡文艺汇演中,磁村花鼓的演出又夺得头彩,很受群众欢迎。艺术团坚持了3年,但终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得不再度暂停。
  2006年磁村花鼓戏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民间艺术家李慎濂也被批准为磁村花鼓的代表性传承人,那年李慎濂70岁,身体不适外加年事已高已经不允许他再背起鼓跳了。村里的花鼓队在他的指导下每逢过节都会在村里为当地老百姓们表演。当记者问老人能否敲两下鼓时,老人露出了为难的神情,说家里已经没有鼓了。
  以前,老人用非遗补助资金给徒弟们买了花鼓和衣服,而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鼓。在记者的请求下,村民们从老人的徒弟那里借了一个鼓。见到鼓后,李慎濂的神情立马变得愉悦起来。他高兴地抱起鼓,轻轻敲打起来。“又看到我的宝贝了,每次打鼓都感到很亲切,我也要尽自己的能力传承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