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多村民当上板材厂老板
集中发展板材产业,临沂义堂镇让多数农民不再靠种地吃饭
2014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月22日,丰源社区的老年人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领取2013年第四季度生活补助。
     在城镇化过程中,临沂兰山区义堂镇通过发展板材产业,让大多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通过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富起来的农民“上楼”有了动力。
  文/片 本报记者 李虎                                 
几十平米小作坊发展成产值过亿企业
  2月22日下午,义堂镇兴源板材厂厂长刘书臣正忙活着为新招募的员工安排住宿。这次能招到20多个人,让刘书臣心情大好。员工大多来自邻近的费县、平阴等地,还有部分来自四川、贵州,为板材厂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保障。
  刘书臣工厂生产的新型环保板材已经出口到日韩、欧美等板材行业强国。“义堂板材厂只能镟皮材的尴尬早已成为历史。”
  17年前,刘书臣和同村人凑钱开起村里最早的镟皮加工作坊,后来生产三合板、胶合板,再到现在高附加值的外墙板材、地板、环保板材出口欧美,这家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产值超过1亿元的板材企业。
  这家板材企业的发展之路,正是义堂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在义堂,本地人大多自己开厂、跑运输做起了老板,像兴源板材厂这种规模的企业就有211家,算上其他各类木业加工企业,数字要达到4200余家。  
  板材产业的集中让当地企业发展壮大,还引来了省外的“金凤凰”。今年,投资3.2亿元的安信木地板项目、投资6亿元的鹏鸿木业人造板项目已落地义堂。
  产业化进程推动了义堂镇村民由传统农民逐渐向产业工人转变,即使是继续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采用的也是订单农业方式,或者通过土地流转之后,成为“农场工人”式的新型农民。目前,该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到了85%以上。
一家有三辆车的不在少数
  “家里水电气齐全,小区门口学校、超市、饭店、卫生室一应俱全。现在生活在村里就像生活在城市一样安全便捷。”43岁的前城子村村民陈新香搬迁后的新房有120多平方米,装修后的新家让她住得舒心。
  在当地政府信息中,前城子村有另外一个名字——前城子社区。社区从2010年5月开始建设,一期工程完成17栋楼房,359户村民已经入住。
  前城子村共有160多家企业,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有自己的板材加工厂,剩余的村民基本也从事与板材相关的运输、生产工作,村里的工业化基础好,相对较富裕。
  前城子村党支部书记孙宗民说,村民的收入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现在一家有两三辆汽车的情况不在少数,过去别说买车了,一到下雨天车辆进出都困难。
  “农民的生产方式改变了,生活方式才会随之改变,强扭的瓜是不甜的。”义堂镇党委书记王玉杰说,义堂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农民只有不依赖种地生存而是依赖产业生存,才能实现农村的社区化改造。城镇化要以产业为支撑,村民有了固定的非农业收入,城镇化才会顺理成章。
建污水处理厂,解决企业排污难题
  上海人袁竞雄2007年关闭了在上海的地板加工厂来到义堂镇再创业,就是看中了这里产业集中的优势和充足的土地资源。来到义堂后,依托成本和技术的优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镇里对落后小企业进行关停并改,这给想扩大企业规模的刘书臣带来了利好。
  从2000年开始,兴源板材厂先后兼并了5家产能落后的小型家庭板材作坊,工厂占地规模从开始的6亩发展到现在的25亩。“社区统一规划后腾挪出让的集体土地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缺少土地的难题。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企业在兼并的过程中上马了更先进的生产线,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板材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离不开污水处理,但建立污水处理厂所需的上千万投资是多数板材企业都无法承受的,这曾让很多像刘书臣一样的经营者犯愁。
  在城镇化布局中,为了满足居民和工业的需要,义堂镇在南部建了大型的污水综合处理厂。现在,刘书臣只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就能通过配套管网解决企业排污问题,成本大大降低,为企业发展减轻了负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