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有利有节
——一篇语文课文的创新解读
2014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潍坊七中 李光辉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多年来一直都在选用的篇目,这些篇目在传播语文知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持久力。那么,我们在面对这些许多人教了许多年的传统篇目时,应该如何去深入地挖掘它们,努力找出这些传统篇目的创新点,教出新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统篇目时,我尝试着挖掘出了下面的创新点。
  细读蔺相如“完璧归赵”一节,我发现,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使和氏璧完整地回归赵国,这和他在出使秦国时所运用的外交策略不无关系,这一策略就是我们今天在外交上经常提到的“有理有利有节”。“完璧归赵”这一节可以分为三个片断:“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这三个片段正好体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策略。
  首先看“有理”。“献璧取璧”这一部分集中表现了蔺相如聪明、敏锐的洞察力。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献璧后,“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蔺相如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假托“璧有瑕,请指示王”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一一罗列对比,当面斥责秦王的无理无信,将“理”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可谓做到了“有理”。
  再来看“有利”。“归璧于赵”这一部分集中表现了蔺相如灵活、果断的决策力。蔺相如看出“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后,一边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边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回旋余地。最终,蔺相如考虑到秦王是被迫接受了条件,为了不使赵国受到损失,于是果断地决定采取措施“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暗中派人将璧偷偷送回了赵国,可谓做到了“有利”。
  最后看“有节”。蔺相如的“廷斥秦王”主要表现了蔺相如正直、勇敢的执行力。和氏璧已安全地被送回了赵国,蔺相如已无顾虑,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先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的背信弃义,后又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事件发展到这里,蔺相如其实是一而再地在欺骗秦王,秦王很有可能一怒之下就将蔺相如杀掉。而蔺相如也知道此时不能再逼秦王了,于是在态度和行为上开始示弱——“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同时蔺相如还表明了自己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蔺相如已从前面的盛气凌人,咄咄逼人变得缓和了不少,显得很有节制,蔺相如做得可谓“有节”。
  在与秦王的这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运用“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策略,赵国没有受到一点损失。这一创新点的挖掘,让我对“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我将这一创新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