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彩缎织品能卖十多万元
90后日照嫚赵洁成农民画绣传人
2014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洁在工作室进行农民画创作。 本报实习生 边庆瑜 摄
  赵洁工作之余,向喜欢画画的儿童传授绘画技法。                 (受访者供图)
   本报实习生 边庆瑜 王楠 孙凯悦                     
  在东港区日照街道大石桥村,赵洁的农民画绣研发工作室就像一座传统民俗展览馆,一间展厅四面墙上满满地陈列着她创作的作品。3月24日下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画架前拿着画笔娴熟地调色、下笔,将一幅农家乐染上喜庆祥和的色彩。赵洁今年24岁,是日照农民画绣的传人,2008年,她开始学习创作农民画,六年磨一剑,现在,她创作的一幅彩缎织品农民画绣能卖到10多万元。
  半路出家
只为园艺术梦

  赵洁的父亲是一名画家,母亲也在画艺方面颇有成就,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耳濡目染也爱上了绘画。但父亲并没有从小系统地培养赵洁的绘画技巧,反而从音乐、茶道等方面培养她的气质。“小的时候,一直给我报舞蹈班学舞蹈,我还想呢,什么时候也让我学学画画啊。”赵洁一边姿态优雅地洗茶、沏水,一边笑着回忆道,“小时候我就在我爸画画的时候跟着研个墨,勾个边,打打下手。”
  “在那个年代,搞绘画创作没有前途,都吃不上饭,受过苦的人,不能让孩子也吃不上饭吧。”赵洁的父亲赵家乐说出了没有让赵洁从小学绘画的原因。
  顺从父母的意愿,赵洁在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但她对艺术的热情并没有降温。“我常常偷偷到隔壁的服装设计班去蹭课,还是觉得艺术设计更有意思。”说到这件事赵洁眼神里带着小女生的调皮。
  2008年,赵洁第一次接触到了农民画的创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我从没见过这么有意思的东西,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充满着无限的童趣。”赵洁说,“但是,画农民画的大多都是老人,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我就想,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没有年轻人学呢,不能将这门手艺丢了啊。”
学画艰苦
作品捧全国银奖

  刚刚开始创作的时候,赵洁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生活阅历,尤其是农民画的创作,需要大量地生活见闻。于是,她就上山下乡,到处写生、采风,还淘来了各种各样几近失传的农家用具。“开始的时候,老师让我自己去做一幅创作,我画了20份样稿。”赵洁说,画到第19幅的时候,就已经快要崩溃了,哭着给家里打电话。但是,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她不想就这么放弃,终于赵洁上交的第20幅作品通过了审核。“老师是想让我学会做人,只有体会了痛苦的过程,才能真正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赵洁懂得反思,她在思考中完善自己,也成就着自己的艺术。
  作为90后的赵洁在农民画创作过程中和那些经历过世事沧桑的老年人比,确实缺少了农村见闻和人生阅历,但赵洁却把这当做了自己的优势。赵洁的画中,更多表现的是新农村,她把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画到了画中。“我去农村里体验生活,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赵洁说,“我常常缠着好多老人给我讲述一些民俗民史,神话故事。”赵洁根据日照传统的嫁娶习俗所创作的《喜盈门》农民画绣,一举获得了第七届(深圳)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银奖。
农民画绣
已形成产业链

  日照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三大农民画乡之一,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齐名。将农民画与传统刺绣工艺相结合,是赵家乐的创意。赵洁对父亲的农民画绣颇为激赏:“农民画作为日照本土的民间艺术,如果不能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它的发展就难逃消亡的命运。”“日照农民画绣”因其融民俗性、艺术性、实用性、便携性等特点于一体,将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民画与传统刺绣巧妙的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对外文化传播的功能,非常适合作为外事礼品,其作品《扬帆日照》作为日照市外事礼品赠送给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迪贝琼卡一行,并荣获美国方面颁发的“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我们的农民画绣现在是画图起稿,着色,电脑制版,刺绣,深加工,销售一条龙,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产业链。”赵洁说,传统工艺之所以无法传承,无非是没有经济效益,无法适应市场,如果将民族文化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美,让更多的人喜欢,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
最大愿望
帮爸爸办画展

  现在,赵洁的一幅彩缎织品农民画绣能卖到十多万元,一幅普通的农民画绣也能买到几百块。在艺术传承与利益诱惑的冲突迷茫中,赵洁并没有迷失反而从中沉淀升华,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净土。“我还在收集许多民间的老东西、老工具,比如瓦当、蓑衣、布艺品等,创办了两家民俗文化体验馆,接待小朋友们来体验,从小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兴趣。”赵洁说,“去年我还做了一个中国梦的系列农民画绣,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劳动文化以这种形式传承下去。”
  赵洁一直对父亲充满敬佩与感激。当问到她近期的打算时,赵洁准备将自己的孝心付诸实践:“趁着我还年轻,我想将爸爸的公司接过来,让他在创作的黄金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画作。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为爸爸办一场画展,也不辜负爸爸这么多年创作的艰辛。”她一直强调自己所谓的成功,更多的是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而自己能做的就是努力让它真正署上自己的名字。
  当谈到今后的发展目标时,赵洁还是很坚定,她笑容柔和,眼神却有力不移:“创作、创新,将咱们民族的东西传承下来,是我永远不变的理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