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王保珠 眼下正值小麦收割季节,曹县普连集镇李楼寨村村民郭玉宝看着试验田里长势不错的黑小麦,喜不胜收。作为全国农村种粮大户,20年,郭玉宝的试验田从半亩扩展到200亩,已成功研究出14个黑小麦品系,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效益,郭玉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年痴迷研究 黑小麦成自己“儿女” 6月2日10时许,记者来到郭玉宝的黑小麦实验田。放眼望去,这些麦子看上去与普通小麦并无区别,记者顺手将几个麦穗搓开,麦粒为黑色。 “你看这组杂交黑小麦,它们是大麦穗,但个子比较高,抗倒伏差些。”郭玉宝指着一小块麦田说。随后,他又带领记者来到另外一块试验地,这块麦田种的是麦秆粗、抗倒伏品种,“如果有人能把这个品种黑小麦种倒了,我倒贴钱。” “杂交小麦,就是优中选优。”郭玉宝说,有的小麦麦穗大、颗粒饱满,可麦秆较细,那就让它跟麦秆粗、抗倒伏品种杂交,然后从杂交品种里再选,“杂交选优,可能要花费几年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1994年秋天,郭玉宝开辟第一块黑小麦试验田后,就陆续加大研发力度。“主要看好黑小麦的营养价值,它当时产量不高,通过多年杂交优选,才培养成目前14个黑小麦品系。”郭玉宝说,他看着试验田里的杂交黑小麦,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女一样亲切,“现在这块试验田有200多亩地,各类小麦组合上千个。” 将黑小麦产品推向市场 困难依然重重 “现在与北京、天津两家面粉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合同价为2.2元/斤。”郭玉宝说,2008年,他带头成立曹县三宝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发展,已有社员106户,种植面积达到800亩,“制约黑小麦大面积推广的因素,主要是产量,但通过多年试验杂交,每亩黑小麦产量已达到800斤,让麦农真正受益。” 干事业,就要让更多人看到实惠与经济效益。成立合作社,是郭玉宝让黑小麦商业化的第一步。“守着金元宝,饿着肚子”是郭玉宝成立合作社之前的真实写照。2008年,曹县三宝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郭玉宝将黑小麦加工成的麦仁、面条、麦片等黑小麦产品系列注册为“鲁谷香”牌商标。 “现在的产品,还是粗加工,没有形成产业链。”郭玉宝说,他一直在田地与黑小麦打交道,如何将产品推广到市场,还缺乏人才和资金,“精细加工,走高端市场,或能持续发展。” 农家汉闯天下 市场意识得跟上 郭玉宝说,他的孩子都不愿意回来继承父业,“孩子从小就看着我整天捣鼓黑小麦,却没给家里带来收入,心里受伤了。”郭玉宝话里透着很多无奈。 曾有企业找上门,要与郭玉宝合作,被他拒绝,因为合作的方式让他难以接受,“仅仅用我的黑小麦原料,不让我参与经营,品牌与渠道都是他们来做,可这对以后的发展不具有持续性。” 固执保守的性格成就了他的黑小麦研究,而面对活跃的市场经济,这样的性格或羁绊着他。郭玉宝试着探寻符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可在市场面前,他却显得无可奈何。 “他的思想过于保守,甚至有的银行贷款给他,他都不敢接受,没有资金就无法扩大规模,也无法快步走上市场。”郭玉宝的弟弟这样评价他。 郭玉宝想靠一点点原始积累,进行打拼市场,而市场是否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