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消失的电波
2015年05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洪忠捧着一本标准电码本,这本不常见的书他时常翻看。
  济南大纬二路联通营业厅的7号窗口,是全市唯一的电报业务窗口。
  发报前,陈洪忠指导顾客在发报纸上填写信息。
  电报纸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省邮电博物馆保存的上世纪60年代的电报机房资料片。
  陈洪忠还保存着20年前用的电讯纸,现在纸张已经发黄。
  位于经二纬三的这幢建筑,曾是电报营业楼,现已改为他用。
     文/片 本报记者 王鸿光                
  上世纪70年代,每逢过节或遇到急事的时候,妈妈就会带着我去济南经二纬三(老市府对面)电报营业厅,给远在新疆的姑姑发电报。记忆中的电报营业厅,光线灰暗,每次去顾客都不少,没有不排队的时候。发电报是以字数计价的,人们往往都言简意赅、惜字如金。两个字和三个字的电文是很常见的,记得妈妈发的几次电报,没有超过六个字的时候。即便这样,那时候发个电报对普通市民来说,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就如同现在年轻人手里拿着的iPhone6一样。
  今天,随着手机、网络的发展,人们依赖已久的电报已经渐渐从生活中消失。济南电报业务也从辉煌走到低谷。上世纪60年代,济南市的发报设备得到了几次大的提升,大大增加了电报的交换量。1988年,经四纬九路电报房承担的电报交换量达到了顶峰:全年报务量高达6200万份。平均下来每一秒要处理两份电报。1990年以后电报交换量逐年下降,2000年降到了45000份,电报科也由原来的300余人减到4至5人。
  如今,济南市区内电报营业网点委身在大纬二路一处联通营业厅的7号窗口,人数减至两人。陈洪忠是年龄最长的,他在电报班工作了35年,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57岁的老同志。35年工作经历,陈洪忠经手的电文不计其数,“两个字的,平安;三个字的,我爱你。”占据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陈洪忠说,电报系统就像互联网,这边输进电码,那边立刻就能收到。“其实发电报就像聊QQ一样,是即时通讯工具。”早年一些年轻的报务员还干过好玩却违规的事,那就是值夜班的时候,通过电报系统,济南一个报务员小伙和章丘的一个女报务员结为伉俪。报务员之间也有吵架的,比如临近下班的时间,济南这边报务员想把手头的电文发出去,北京那边报务员又想准点下班,不愿接收。就这样,俩人通过电报系统开始吵架。
  现在什么人才会发电报呢?都是普通市民。“比如唁电,有些老年人觉得这样很正式,或者贺电。还有就是追债的,因为电报跟传真不一样,可以作为法律证据呢。”陈洪忠介绍说。
  在微信聊天、手机通话流行的今天,收发电报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