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创卫得民心
居民感受家门口实实在在的变化
2015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见习记者 范佳 通讯员 杨晓琳 杨荣超
  历下区的很多居民有这样的感受,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惊喜地发现小区里又增添了新设施,发生了新变化。楼道粉刷一新,小广告没了踪影,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街道宽敞干净,畅通无阻,让人的心情也舒畅起来。宜居环境点燃了大家参与环保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创卫的队伍。
 老楼换新颜,整洁又畅通
  提起近年来家门口的变化,明湖小区居民谢女士笑着说:“近年来,我们的楼道真是大变样了。以前居民靠蜂窝煤取暖,冬天经常买多了,便囤积起来,都摆放在楼道里。这些蜂窝煤弄脏楼道不说,还占用公共空间,影响邻里关系。”
  “现在可好了,小区通了双气,楼道里再也看不到蜂窝煤的踪影了。”谢女士介绍,去年春天,大明湖街道启动了按市场价回收蜂窝煤的行动,共回收40多吨。街道专门在附近租用了一处废旧厂房存放蜂窝煤,去年冬天已无偿发放给辖区困难居民。
  为彻底解决楼道存放蜂窝煤的问题,大明湖街道深入推进“双气进千家万户”工程,从去年至今已完成800户居民燃气安装,以及5万平方米的暖气安装,目前仍在继续扩大暖气的安装范围。
  谢女士回忆,以前除了蜂窝煤,楼道内还堆积着多年的废旧家具、废旧建筑材料和水泥等,以及部分居民积攒的塑料瓶等废品。
  “街道办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义务帮助我们清运了各种垃圾。工作人员有时邀请收废品人员一起去回收居民的废品,碰到双方谈不拢价格的情况,居委会还会贴一部分钱鼓励居民卖废品,最终把各种杂物清理掉。”谢女士笑言,20年的开放式小区变成了花园式小区。
 经营不占道,便民不扰民
  在创卫中,不少人眼中地地道道的马路摊贩也都摇身一变,有了合理的身份和经营空间。对这种改变,不仅摊主小贩们点赞支持,居民也觉得干净了不少。
  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北门门口,紧挨着大门,两个规整的便民摊点隔着马路相望。与其他临时摊点不同,它们都搭建了顶棚,给周边居民提供修鞋、修车、配钥匙等服务。
  老张笑着说,他的摊点没有被“一刀切走”,反而在创卫期间,不影响交通、卫生的前提下保留了下来。“像修鞋修车卖馒头的,是老百姓生活必需的,如果都不见了会很不方便。”老张举了个例子,同样修一个鞋跟,在他这儿只需八块十块,但到修鞋店起价就要十五元,甚至二十、三十。
  在老张摊点修鞋的小区居民高女士感慨,“学校里面有超市小卖部,所以对其他摊点需求并不大。多亏有这两个摊,修鞋、修车都很方便。”
  “通过整治,既保证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又改善了小区的道路交通环境,做得太周到了。”高女士回忆,之前山大千佛山校区北门这条街的占道经营现象非常严重。
  “尤其是开学的时候,摊点影响车辆进出,人和车堵得满满的。”高女士说,那时人声、车声、喇叭声混成一片很吵不说,摊贩留下的一地垃圾,也让人看了心里不舒服。“现在你看,这条街多整洁敞亮。”
 观念入人心,创卫靠大家
  “楼道里干净了,我们出来进去也觉得亮堂。”燕山街道办燕文社区52岁居民徐玉芹家中常备各种清扫用具。除了一般家庭常备的笤帚、拖把,还有铁锨、大扫把等。冬天下雪时,她总会早早去楼下清扫,为的就是大家方便。
  对于这些别人眼里的“分外”活,徐玉芹总是抢着做。去年,燕文社区就对辖区内楼道、公共区域卫生进行了彻底整治。其间,很多普通的社区居民自愿加入进来,徐玉芹就是其中一位。
  “文明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很多细小的方面。”燕文社区居委会主任李长云说,在徐玉芹等居民的带动下,不少社区居民改掉了很多沿袭已久的坏习惯,文明意识逐渐提高。
  被改掉的一个坏习惯就是垃圾不入桶,而是随手扔到桶边。徐玉芹认为,让大家改掉坏习惯,光靠说是不行的。
  “有次我在楼下乘凉,看到一位老人把垃圾扔到桶边。我便走过去对她说,‘大姨,垃圾扔外面容易招苍蝇蚊子,我帮您扔进去吧。’”徐玉芹笑言,身体力行的威力很大,现在大家都很自觉,垃圾桶外不再有垃圾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