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现场会召开,会上要求——
每个行政村每年要放12场电影
2015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聊城6月30日讯(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孟伟) 6月30日,聊城市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现场会上,要求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原则,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执行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标准,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电影。同时,对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中的放映服务人员、放映设备、映前宣传、放映操作等提出规范标准,资金补贴、监管平台管理等都有明确要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聊城所有乡镇几乎都成立了电影管理站,农村电影放映活跃,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就可以观看电影和电视剧,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有过一段低迷期。但随着国家的重视及电影数字化的普及,农村公益电影又逐步走向正规。国家推出的一系列适合老百姓观看的影片,更是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会上,市文广新局局长杨达表示,去年,聊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有效场次达到61459.66多场,观众达600万人次,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的任务目标。杨达解释,“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中,村是指行政村,一月一场也不一定是每个月定期放映,可能一次放映两场,只要每年总量达到12场就可以了。另外,一场科教片可以折算成较高的场次。因为“道理说教多遍,可能比不过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农村公益电影具有不可替代的正面作用。” 
  聊城自2008年开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以来,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杨达总结了这些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村电影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到位,存在电影放映的盲区和死角。个别单位管理松散,责任心不够强,对放映场次不能实施有效监督,甚至对个别放映人员的不良做法不能及时纠正,导致不该放映的时段乱放、不该放映的场所随意去放;影片订购存在不贴近群众,订购的影片得不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订购场次不足,甚至放映DVD影片等不规范行为;有的地方补贴资金配套不到位,拨付渠道不规范,挫伤了院线及放映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地方还存在虚报场次情况等等。下一步将提高放映质量,提高公益电影的诚信度和公信度,切实做到文化惠民。 
  今年,聊城把“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16件实事之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