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均衡根治“幼升小”排队
2015年08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熊丙奇
 
  又到小学入学时,据媒体报道,我国一些地方,为孩子上学报名,家长提前一两天就在部分小学门口,用马扎“安营扎寨”,排起长队。通常而言,这也是择校的一种,在中小城市尤为常见。因为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在未实现严格学区划分的地方,择校就会以排队报名的形式出现。
  客观而言,我国各地都已经解决学生能上学(至少能保障所有户籍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而各地存在的择校热是因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可谓“质量择校”。治理“质量择校”,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增加教育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异。如果90%的公办教育资源做到均衡,还会有多少人会择校,还有多少家长去排队报名?
  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在这方面的作为并不多,而是花更多精力在抓限制学生择校、禁止学校测试上,这是治理择校热逻辑的颠倒。治理结果可想而知,很难治理出均衡的局面,反而增加择校的焦虑。大家所见的是,推进就近免试入学,催生出“学区房”,禁止学校笔试、面试,招生转入地下,政府一再号召家长不要盲目择校,不要去排队报名,告诉家长排队没有用,不是对口学区、学校无法报名,对口学校、学区都能报上名,但报上名后要通过摇号或者测试(面试)来决定录取,可心急的家长只有去排队才心安。
  有效治理择校热,需要推进教育改革。首先,应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由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学区的教育发展战略,由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如此,将彻底改变由政府部门说了算的拨款方式。而在政绩导向下,有的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加大教育投入,而且存在锦标主义拨款思维,制造了地区内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还满足于给学生基本的入学保障,而不是想办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就是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没顺势推进小班教学,以此提高办学质量,而是撤并学校、减少教育投入。结果是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有限,而老百姓的择校需求,也就十分旺盛。
  其次,应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部门只负责投入和依法监管学校依法办学,不得干涉学校的办学事务。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公办学校,政府部门可以要求其招生范围,但也不适宜干涉其招生过程;而对于民间资金举办的民办学校,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政府部门是不能干涉学校的招生的。政府部门只有尊重学校的自主办学权,才能让每所学校办出特色,而不是千校一面。概而言之,就是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公办追求高质量均衡,而民办给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如此,整个义务教育才会有健康的生态,家长才不会受困于“幼升小”、“小升初”,备受择校折磨。(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