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挂职两年,他选择留下
济南市罗而小学老师杨同国舍不得农村娃
2015年09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和学生一起。
     “作为教育者的青春更应该有梦想,为学生的身心两健、为教育的信仰和追求。成为市中教育的一名后备干部是幸运,能够在罗而小学挂职两年是幸福。”这是原济南市育贤第四小学杨同国的一番话,现在他已经成为济南市罗而小学的一员。
  在城郊学校挂职两年后,杨同国舍不得那里的学生和老师,而那里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也舍不得他。最终,30岁的他选择了留下。

  文/片 本报记者 李飞          

  他被身边老师
敬业精神感动

  2013年9月,济南市育贤第四小学的数学老师杨同国,以市中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的身份来到党家街道办事处的罗而小学挂职。这是一所普通的城郊学校,生源来自周围几个自然村。
  “接到挂职调令的一刻,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早上七点多,炊烟袅袅升起,一个个‘顽童’从周围几个村子里跳着笑着去上学。”但初到罗而小学的杨同国,很快发现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学生眼界不够开阔,习惯较差。学校教师人数少,多数老师身兼数职,家长不主动配合学校工作,他感到了一种教育孤掌难鸣的尴尬。
  但没多久,他就被这里的老师所感动。“对待教学实实在在、认认真真。”杨同国举例说,数学教研组长朱老师,负责双班数学兼职品社,还承担宣传、人事工作,但是教学毫不松懈。在学校里没有时间备课,每天回家备课到晚上12点。“临生宝宝的前一周她还在坚持上课。”
  于桂兰老师为了给学生上好音乐课,每天都拖着积水的双腿,背着30斤的手风琴出入于一至六年级的各个教室。承担了每周近20节音乐课的同时,还负责竖笛、葫芦丝社团的指导工作。体育徐洪玉老师,除了每周20多节体育课,还得负责学校总务工作……
  “一群人的凝心聚力让我看到聚沙成塔的震撼。”杨同国内心的希望和力量陡然而生,他说每个老师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虽然工作不好做,但依然要做好;对待学生,绝不放弃,尽心尽力教好每一个。
他帮学困生
找到学习的好方法

  杨同国除了担任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外,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尝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杨同国自告奋勇,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数学组老师在他的带动下,从计算教学研讨到小组合作课堂的研究,再到捆绑式小组评价,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使用预习单,到进行前置性学习,再到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空间大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提升了。”
  “班级整体的成绩优秀率、及格率都稳中有升,更可喜的是学优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都大幅提升,学困生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更加阳光、自信。”杨同国说。
  作为班主任,他努力寻求这些农村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成长点。他和学生们创建了“梦想班”,一起制定班规、设计班级口号、布置黑板报。开展班级自主管理,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班里有个学生叫媛媛,由于成绩跟不上,穿着又邋遢,同学都排斥她,她每天都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天,杨同国走过媛媛身边,微笑着对她说:“今天梳头了,嗯,好看。”杨同国的赞美让媛媛嘴角扬起,第一次有了笑容。
  以后的日子,杨同国每天关注她,常常夸奖她。渐渐的,她开始早早到校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同学,还主动报名参加春季运动会。
他舍不得学生
学生更离不开他

  “汗水不会白流。”杨同国说,经过他与全体师生的努力,现在罗而小学的学生找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也在课堂改革中得到发展,更乐于思考、更擅长表达。
  今年春天,在杨同国的倡导下,罗而小学的青年教师组建了“罗而交享悦团”,相互交流、分享智慧、一起阅读,借助团队的力量提升自己。“罗而小学有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英雄团队,我为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而自豪。”杨同国说。
  两年的挂职生涯很快就要结束,得知他要走,很多学生都面露不舍,甚至有家长到学校挽留他。“不舍得我走,说好不容易逮着一个好老师,可不能走。”杨同国笑着说。
  不仅学生和家长,身边的同事也希望他能继续留下,两年的时间他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团队的引领者。“你就该是我们罗而小学的老师。”同事对他说。
  经过深思熟虑,杨同国终于在今年暑假做出了决定:留在罗而小学。现在他的人事关系也已经从育贤四小转到了罗而小学。“每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市区学校是好,但在这里,我能确实看到因我而带给他们的变化,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需要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