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堵车费治得了堵吗
2015年1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钟倩          
    
  晚高峰下雨本来就不爽,用打车软件叫了出租车和专车,同样距离居然加价16元,基本等同于车费加倍。记者调查发现,专车平台早已动态加价,省城出租车平台也于半月前增加了调度费,市民以后高峰期或雨雪天打车要多掏钱了。(详见11月16日《齐鲁晚报》)
  进入冬季,又恰逢阴雨天气,早晚高峰时段打车难凸显。上周笔者外出赶上晚高峰,朋友打开手机软件叫的专车,等了好久车才来,司机告知要加收费用,最终多掏了近一倍车费。有些市民觉得,多掏钱只要能打上车,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趁火打劫”,越是需要车的时候越吆喝着涨钱,太不合理,无论是滴滴快的动态加价,还是出租车的调度费。
  其实,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出租车堵车费问题上存在争议,北京堵车费每分钟近1元,简直是伴着心跳加价。争议焦点在于,堵车费不能只让市民自己承担。多收的费用,虽说进了出租车司机腰包,但打车难痼疾依旧得不到解决,涨价起不到多大作用。
  当下,出租车改革的呼声正处于风口浪尖,改革目的是方便群众打车。以当前情况看,改革遭遇诸多“中梗阻”,面临很大的困境,导致雷声大、雨点小。多收堵车费、降低燃油附加费,从长远看,这样的小打小闹,不过是隔靴搔痒。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应创新思路,打开局面,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寻找出口。以上海的经验为例,先是推出出租车信息平台,充分融入“互联网+”的思维,在管理上“大刀阔斧”,为滴滴出行颁发全国首张专车牌照,近日市交通委联合工会、滴滴出行等创建了出租车服务社,以解决个体出租车服务差、治理难的顽疾。
  有句话说得好,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改革这件事,从来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出租车改革更是如此。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土交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在征求民意基础上开出新药方。应以新的思维看待老问题,打破思想壁垒,既要顾及新旧从业者的利益调整,也要尊重出行市场的规律,还要积极适应“互联网+”,尝试以科技手段去改变垄断局面;另一方面,加快全新的制度出台,探索完善的改革方案与策略,这是亟须直面的问题,也是从源头解决打车难的重要路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