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
2016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鲁庸兴

  心得写成微博客、交流构建微信圈、创意拍成微电影、爱心发起微公益,出门有微旅行,购物有微促销,还有数不清的微梦想、微道德、微表情、微评、微淘、微感觉、微理财……网络的发达,交流的迅捷,节奏的加快,把我们带入了由无数个微元素组成的微时代,生活由此变得精彩而飞扬。
  “微”事物的产生,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形式新颖、交流频繁、个性张扬、平台广阔、人气聚拢的微时代。
  微时代的生活妙不可言:公交车上,我们读了一篇美文、看了几则新闻,清早上班前国内外大事已了如指掌;饭桌上、睡觉前,我们与远方的朋友隔空聊天、在网上逛街淘宝,足不出户心情大好;不久前还起早贪黑去朋友空间“偷菜”,现在已转向微信,与朋友合体“飞机大战”……
  微,所投入的或许只是点滴成本,产出的却是无限能量。在这样的生活节奏里,表达门槛变低:人人都可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在这样的交流情景中,人际距离更加弥合:现实的沉默让位于网络的奔放,曾经天各一方,而今朝朝暮暮;曾经以邻为壑,而今鸡犬相闻。
  一个“微”字重塑了信息形态,更重塑了社会价值,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在“微”的世界里悄然变化。然而,繁荣背后,也有忧患。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看手机。”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看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狂热的QQ、微信聊天,私人空间放纵交流,网恋、出轨、价值扭曲;微博身后的评论、对骂,让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声喧哗的狂欢,整体的思考被微小的片断取代,变得无聊、肤浅;日夜沉迷的游戏、不能自拔的网购,“剁手党”痛彻心扉的自责,换不来清新自如的生活。
  与任何迷恋一样,一旦到了沉湎其中难以自拔的程度,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其身心的伤害也是巨大的。长期对于手机和网络的依赖或沉溺,轻则可能带来眼睛、颈椎等疾病,重则会造成潜在的社交障碍或心理问题。不少“低头族”坦言,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种莫名的焦虑,因为过度依赖手机,甚至出现了某种“神经质”的举动。生活中因沉迷于掌上方寸间引起的种种不和谐:开车打手机,一不留神出了事故;家庭聚会玩手机,结果让老人生气了;参加会议玩手机,挨领导批了;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了……
  微,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对于微时代的管理者来说,拔除言语暴力、消除负面情绪,提升微素养,强化微管理,创新微服务,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懂得去伪存真、摒弃无聊空虚和沉迷,汲取新智慧,创造正能量;就是在每一次的鼠标滑动和键盘敲击中,记录时代、记录美好,汇聚起中国前行的磅礴动力。
  涓滴之水,汇流成河。微,是一种力量。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多彩,也引领着我们的时代日渐前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