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股民,不种地也能拿红利
高青“茹窑模式”探寻农村自身造血实现脱贫之路
2016年03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茹窑村合作社入股土地实行统一管理,节省了生产成本。  (资料片)
     本报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王克军 石晓静

  茹窑,高青县木李镇东南部一个偏僻、穷困、闭塞的沿黄小村。2015年,该村通过实施农业合作社“农民变股民”的创新之举,走出了一条通过自身造血实现脱贫的小康之路,初步实现了贫困村的华丽蜕变。使这个沉寂了多年的小村庄一下子跃入人们的视野。它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鹊起,靠的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村中弱势群体多 土地无人耕种
  在茹窑村北350余亩的麦田里,一辆农用机械正在喷洒除草剂。在这片看似平常的麦田背后,却演驿出了不同寻常的“农民变股民”的创新之路,时至今日,这条发展路径已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茹窑模式”。
  作为曾经的贫困村,想摘掉“穷帽子”谈何容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茹会颇感任务艰巨。“村里的弱势群体多、外出打工的多,导致村中的土地无人耕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壮大集体经济,我开始到处‘求医’。”就这样,茹会四处打听,多方求教,终于在山东农业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获得了灵感,那就是让“农民变股民”。
  想法一处,茹窑村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村民土地入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低、劳动力受土地束缚得不到解放、困难家庭脱贫没有产业依靠、公益事业因无钱办事推动难”等诸多难题,为扶贫奔康提供了鲜活样本。

有保底有分红村民入社更积极
  当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几类,一是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流转来土地自己耕种,每年只是按约定付给农民土地租金,经营好坏与农民无任何关系;二是合作社把农户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抱团发展,土地仍由农民自己耕种,风险自担,劳动力仍然没有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三是村委会或合作社把农户零散的土地集中流转集约化管理,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转包给新建项目发展农业或旅游项目,农民按约定收取土地租金,项目运营好坏,与村民无关。
  而“茹窑模式”与之前模式相比,则有着更多优点。茹会告诉记者,合作社通过采取“股份+合作”、“底金+分红”的方式向村民分配收益,即一亩地为一股,村民参股的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1000元补助作为底金,底金之外按每股的盈利进行分红。盈利部分的30%分配给入股村民,70%作为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这一分配形式,把农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绑在了一起,村民在每亩地每年至少收入1000元的基础上,如果合作社经营得好、盈利多,分红就会多。较之前面三种,更加维护了村民的利益,激发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使“手握”资源的农民收益更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