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的文化与情感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浩月
  中国历代名士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群体是“竹林七贤”,原因很简单,文人自古不爱抱团,多故作清高,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好朋友并不算多,况且“人多了乱,龙多了旱”,七个人能喝到一块去,以啸酒、纵歌为最大乐趣,堪称奇迹。
  据记载,竹林七贤盛名时期经常聚在一起大吃大喝的地方,在河南辉县一带。七人当中,嵇康是安徽宿州人,阮籍是河南尉氏人,王戎是我老乡,山东临沂人……这哥几个是怎么聚到一块的,详细情节不得而知,但怎么分的大家都知道,因为政治分歧,他们闹掰了。所以竹林七贤带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好好吃饭,别谈政治。
  在北京我们有一个酒局,一共六个人,叫六根,酒局叫醉醒客。六人都是北漂,在城里漂来漂去不知怎么地就漂到了一起,酒局持续了九年之久,至今没有要散的迹象,反而是一段时间不聚,就有人在微信群肉麻地说:“喝一下吧?想你们了!”于是约一地儿,不醉不归。
  有人叫我总结六根酒局持久不散的秘诀,我想了,有三点:一是没有目的性,就是喝酒吃饭闲聊侃大山,随性而来尽兴而归,没有压力。二是彼此熟悉,十分了解,因此时常童心大发,不用戴着面具,时间长了,有了情感依赖。三是满足于食物的分享,以吃为中心话题,符合原始社会的社交初衷。
  我深深地想过一个问题,之所以那么乐意与几个大老爷们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聚在一起吃饭,最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满足口腹之欲,也不简单是追求童年的感觉,而是寻找并维护一种友情的温暖不要消失。食物不仅是社交的载体,更是促进情感交流的工具,所以对中国人见面最日常的问候语“吃了吗”不要有小看心理,它貌似肤浅、重复、无聊的背后,隐藏着老祖宗千百年来积累下的人际智慧。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第一面就被“吃了吗”这句话拿下,从此以后成为宁死无悔的中国粉。
  我喜欢的一位写作者,就是自谦“二流作家中排名第一位”的毛姆,来到中国后就被中国人吃饭程序的繁琐与细致、豪华与盛大惊呆了。西方人的宫廷宴,与中国小城一个地主生子的庆祝宴相比,都粗陋得像“茹毛饮血”。作为一名性格内向、温和、特别擅长讨人喜欢的文人,毛姆老师在中国期间显然吃得心满意足,写了三部书,也交了《阿金》中描写的一帮朋友。
  中国人喜欢扎堆吃饭。这事是从皇帝那儿开始的。无论是古代典籍还是历史演义,包括那些烂大街的古装影视剧中,皇帝动不动就大宴群臣。能参加皇帝饭局的大臣们自然开心得不得了,能享用美酒佳肴倒是次要的,和皇帝一起吃饭才是大事,饭都吃不到一块去,怎么能成为“心腹大臣”?
  皇上请吃饭,一般都挑节日,像立春、元宵、端午、重阳这样的时候,正儿八经地请大伙儿吃一顿。不过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任性,有时没来由地开心了,想要“行礼”,于是便传旨下去,让家近的大臣们先把手头的事情放放,陪皇帝喝上一杯。据《明史》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下个雪都能成为大吃一顿的理由,可见朱瞻基也算是性情中人。
  皇帝请吃饭是顶层建筑的聚会,竹林七贤的吃饭是古代中产阶层的抱团,其实在中国民间,集体吃饭更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久远的不说了,在我童年时,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农村,邻里之间就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饭香,谁家蒸了白馒头,谁家包了韭菜鸡蛋馅的水饺,谁家炖了一锅令人馋掉牙的下水,在空气里随便闻一闻就知道。孩子们的鼻子最灵,发现空气里有不一样的香气,循着味儿就过去了。多数时候,谁家饭好吃,就在这家就地解决了肚子饿的问题;少数时候,邻居们会端着碗把好吃好喝的送过来。
  我在2000年前后来到北京,同时也把乡土习惯带了进来,同一个小区里,住的邻居多是来自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的外地人,那还是BBS时代,在小区的网络论坛上,认识不久就约上了,以家庭为单位轮流请客吃饭。每每到请客那天,请吃饭那家无不倾其所有,把珍藏的好酒、拿手的好菜端将上来,三五个家庭,大人小孩十多口人,有座位的坐着,没座位的站着,吃得不亦乐乎,间或点评各地菜的风格、味道,酒足饭饱后就地解散。
  以2003年“非典”为分水岭,我们这个小区的家庭聚餐取消了。仿佛约好了似的,以前聚得挺欢的诗人饭局、文人饭局,在频率上也骤降。再后来的年份,大家都显得越来越忙,一年能聚一次的,都算是有不错的交情了。如果两帮刚认识的人在一起寒暄“有空吃饭”,通常这个约定可以视为客气话的一种,这样的约饭,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每每在握手告别时,我不由自主地说出“有空吃饭”,内心总有点说谎般的歉疚感。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国的饭局,充满了仪式感,被提炼出来那么隽永的文化味道,也灌注了如此众多的情感元素。互联网让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个孤独旋转的个体,饭局文化也变成了人手一个手机刷朋友圈、抢红包,好好地吃顿饭,居然变成了一件难事。
  有时候真想穿越到古代,或者回到三十多年前的童年,体会一下吃饭作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味道啊。
  (本文作者为知名专栏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