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IP原著”,我们还能读什么
2016年09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前段时间有媒体对2016年上半年图书出版阅读情况进行了盘点、梳理、分析,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畅销书界,IP原著大爆发”,各种畅销书借助电视剧的热播纷纷走红,进入读者阅读的视线,但是,中国原创文学却出现了告急的状态。
  热播影视剧引发读者关注其同名原著作品这一现象在2016年图书排行榜中仍然明显。提到上半年最火的IP电视剧(指在有一定粉丝数量基础上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为题材创作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欢乐颂》当之无愧,甚至剧中一句台词就能让冷门经济学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卖断货。《欢乐颂》催生畅销书的同时捧红了原著作者阿耐。据报道,阿耐的另一部《大江东去》也十分畅销,甚至出现了六次断货的情形。5月底,号称“国内首部翻译职场题材”的《亲爱的翻译官》接下接力棒,原著小说《翻译官》创下首印20万册的纪录,成为青春文学类最热新书,同时将“口译”这个冷门职业带入大众视野,极大地促进了职场小说的发展。而全球级重磅IP电影《魔兽》的登陆更是为书影联动添了一把火,全中国掀起一股“魔兽情怀”热潮,据报道,不论是官方小说珍藏套装,还是《杜隆坦》电影小说,均出现断货现象。
  在“IP(知识产权)”热中,不仅“影视IP”一词被各家影视公司热炒,同时,资本市场助力“IP热潮”,影视公司选择投资也是“无IP不投”,纷纷购入大量网络小说版权,致使网络版权费虚高不下。如今,“IP”热波及图书出版界,“IP原著大爆发”,影视IP的原著作品在各大榜单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IP效应已燃至电子书领域,出版业新产品格局正在成型,原著小说被“爆买”,甚至连一句台词也能催生畅销书……
  这说明,“IP”不仅能提供图书版权,提供一个独特的故事和文化创意,还可以产生巨大的商业文化效益,这恐怕就是“IP”、“图书IP”带来的文化、商业的价值和意义,结果,图书出版出现哄抢“IP原著”的局面,自然不难理解。这样看来,能够带来市场效益的“图书IP”稀缺不足,最终形成了“僧多粥少”、相互“抢食”,甚至到国外抢购文化“IP”的情形。不过,业界出现“原著小说被‘爆买’,连句台词也能催生畅销书”这样的局面,也凸显了在对“IP”热的疯狂追逐中,急功近利、“一窝蜂”的文化浮躁现象。
  出版界人士龚曙光说,“IP并非新事物,以图书作品为原型的跨媒介产品早已有之。其之所以成为当下出版界热议的话题,是因为全行业的话题缺失所致。”事实上,将小说《林海雪原》改编成京剧、连环画早已有之,这是发挥了“IP原著”的文化文学品牌的延伸价值;《红楼梦》以及其他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多种艺术样式改编诠释,同样也是如此;时代的、社会的和现实的一些民生热点、焦点问题也可成为“IP”故事,时代和现实提供了大量可以成为“IP”的素材和题材,所以,似乎并不能说“图书IP大热是缺少话题所致”。在这个时代中,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文化的、精神的、关于人的生存命运的话题,关键是我们缺少发现,缺少潜心真诚寻找,缺少文化创造。所以,在“IP原著大爆发,中国原创文学告急”的表象下,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文化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的确,为什么IP原著小说被“爆买”以至连句台词也能催生畅销书?这其实是一些文化产业公司、出版社仅仅盯着借助影视剧热播而出现的那几个“网红”畅销书作者,盯着那几本因热播影视剧做推手而出现在畅销书榜上的作品,这自然在“IP”版权追逐中感到“僧多粥少”、IP文化资源缺失。
  很多人都说,现在我们文化最大的缺憾,就是具有原创价值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稀有文化资源。当下,影视剧“IP热”、图书“IP热”高烧不退,但我们切勿忘记,文化的创造力、精神产品的原创力、文学艺术的创新能力,才是一切“IP”的根本和基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