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新鲁军难寻参天大树
2016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玉栋
  东紫
  王方晨
  在书展上,部分齐鲁新锐作家与读者对话。
     近日,在“2016山东书展”上,一场名为“新视野·新表现·新活力——齐鲁新锐作家与读者文学对话”的活动中,8位文学鲁军新锐作家代表集体亮相,畅谈写作和阅读,文学鲁军的新锐力量再次受到关注。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山东文坛,不少新锐作家的创作展现出了个性化的特色与质地,形成了一定影响,但这批处在创作关键期的文学新鲁军的整体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
  文/ 本报记者 师文静  
片/ 本报记者 张中    
新鲁军长篇创作势弱
  文学鲁军新锐作家群体并没有严格的年龄或者创作时间的限制,一般是指65后、70后甚至80后作家,通常是指新世纪以来发表作品比较活跃、能代表山东新生力量的中青年作家。近年来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方晨的《大马士革剃刀》获第六届《小说选刊》大奖;艾玛、张锐强先后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刘玉栋、瓦当、东紫、王秀梅、常芳、王宗坤、范玮等作家先后获得过泰山文艺奖。
  虽然文学新鲁军在逐渐成长壮大,但不少文艺评论家都提到了文学新鲁军如何突围的问题。有评论家认为,文学鲁军一直是中国文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中青年作家的创作影响力呈衰弱之势,虽然有“鲁军新锐”的代表人物铁流获鲁迅文学奖,仍然难以重振“文学鲁军”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认为,当下山东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70后新锐作家已经成长起来了,甚至占据文坛半壁江山,尤其在中短篇小说领域,已成为中坚力量。“在奖项和影响力上,我们不缺鲁迅文学奖、鄂尔多斯文学奖,但是当下文坛衡量一个作家的影响力仍然要看其长篇,这也是鲁军新锐‘势弱’的关键所在。但从整体来看,长篇小说创作,不仅山东,对全国的70后一批作家来说都是很大的软肋。”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杨学锋,在评价以中青年为主的山东签约作家群体时,则认为他们整体较强,拔尖尚少。
  张丽军称,刘玉栋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其小说《我们分到了土地》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2000年后初露锋芒的常芳、东紫、宗利华、王秀梅、艾玛等山东中青年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已进入国内第一方阵;路也、寒烟、简墨、耿立等作家的诗歌和散文更是广受关注。“这一批作家处在成长的关键期,要给他们时间,他们还需要磨练和积累。”
时代不需要温吞作品
  张丽军告诉记者,“长篇小说最能证明自己,但对作家则是很大的考验,要求他们需具备气势、格局、胸襟、眼界及对世界的思考,对作家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纵观我省长篇小说创作,近年来有刘玉栋的《年日如草》,王秀梅的《一九三八年的铁》、瓦当的《到世界上去》、常芳的《爱情史》,有几部长篇在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
  从目前我省中青年作家的作品来看,他们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现实书写、对乡土的关照、对历史的重构和成长记忆等题材,与全国同龄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更厚重,更注重传达文化含量。但与上一代作家注重文化内涵、道德使命感和宏大叙事有所不同,他们更注重描写时代的变迁,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张丽军教授认为,“文学创作毫无疑问要向前辈、向历史学习,但是也要有自己新锐和先锋的东西。”张丽军认为,刘玉栋的早期作品如《淹没》《蛇》等都有很强的先锋性、魔幻性;瓦当的小说艺术张力很大,范玮的作品充满魔幻色彩,但是他们的作品还是有点少,形不成整体上的强大冲击力。“当然,文学创作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想长多高就多高,它需要历史的、文化的、心灵的契合,才能写出好的长篇。相信他们会陆续出现值得期待的作品。”
  有评论家认为,山东作家有很强烈的乡土文学传统,写作的传承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坏事儿,实现与上一代甚至文学传统的断裂,需要创新。张丽军也认为,“断裂”后需要作家找到全新的叙事方法,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但是新鲁军有些作品是温吞吞的,缺乏锐气和批判力。“文学应具有时代推动作用,批判现实,写出当下人的困境。比如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就呈现了时代的疼痛。”
突破“遮蔽”才能不沉寂
  几年前,磨铁图书在全国范围选拔了薛忆沩、冯唐、阿丁、阿乙、李师江、曹寇等70后作家,命名为“中间代”集体推出,他们正逐渐被大众所知,在这些作家中山东只有瓦当在列。对于这种现象,张丽军教授认为,文学创作就像人一样,一定要走出独特的道路,形成鲜明的个性。“作家必须得有自己的精神定位坐标,不能与别人一样,更不能没有面目,有一定的面目或者个性了,区别于其他作家,就会受到关注。”
  其实,无论是作家的文学个性还是写作的批判性等,文学鲁军新锐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70后一代作家的问题。被称为“中间代”的作家群体中,阿乙的作品粗野暴烈、细碎不羁,曹寇则先锋、独树一帜,广东作家魏微的作品语言和韵味非常精彩,他们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新鲁军中,艾玛的“涔水镇”叙事、东紫的疾病叙事、范玮的魔幻叙事、宗利华的“香树街”系列也构成了某种特质。但不少评论文章认为,这种写作特色如何更有创新性、尖锐性,如何更能抓住人,值得探讨。“当然,尽管国内瞩目的70后代表金仁顺、魏微、鲁敏等都写出了好作品,但仍然无法超越50后、60后,全国的整体情况如此。”
  70后作家的整体突围,还有外部环境的困境。“国内文坛仍然以50后60后为主,贾平凹、王安忆、张炜等作家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张炜的新作《独药师》仍然能引起文坛轰动,说明当前文坛主力仍是老一代作家。60后的格非、余华、毕飞宇和苏童等与50后是同步成长起来,更是媒体和文坛关注的焦点。这种背景下,70后作家在整体上是被遮蔽的一代作家。”
  作家徐则臣也认为,70后是“沉寂的一代”,这“沉寂”不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文学才华和上升空间,而是他们的成长之路决定了他们只能是“沉寂的一代”。“70后多半经由期刊主导的文学体制一点点写中短篇出来,既不可能迅速产生文学效应,也没法产生市场效应,‘沉寂’是必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