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信谁的?
2016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米其林指南在中国曾经是个神话般的存在。只要是个在米其林餐厅后厨切过葱的打荷,回到国内都会被冠以世界名厨光环,成为餐厅涨价的最佳理由,比“蒜你狠”厉害多了。
  但当真的进入中国内地,米其林自己可能也没想到,最追捧它的人,也是质疑最强烈的。当然,中国内地第一版米其林指南,也确实有待商榷之处,四个月的调查时间,明显仓促,而且把上海的榜单变成一个“粤菜排行榜”算怎么回事?
  有句老话叫“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被家雀儿啄了眼”。米其林虽然还不至于如此尴尬,但这次跌范儿还是暴露出眼下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公信力命题:我们该信谁的?尤其是在吃喝玩乐这样人人有份却众口难调的领域。
  之所以有此一问,在于不到10年之间,从前100多年里专家权威评审的地位,被冲击得如此千疮百孔。在1900年诞生之初,米其林指南就是长途开车中,司机们的最佳吃饭住宿指导方案,后来旅行界的孤独星球、影视界的奥斯卡金像奖、科幻小说界的星云奖莫不如此。
  按互联网内容生产归类,这叫做PGC(专业生产内容),做这个的人,是专门做这个,靠这个吃饭,指着自己的专注、权威行走江湖。不过,互联网界总结出这个PGC,就是为了颠覆它的。
  从论坛、博客,到现在的大众点评、淘宝,互联网不断创造人人皆可评价,人人的意见皆重要的千人千面语境,也就是UGC(用户生产内容),而且俨然UGC正成为取信于消费者的主流。像现在,大众参与的豆瓣电影评分,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观影指南,而大众点评,也在米其林缺席的岁月里,成为内地餐饮界的风向标。
  打倒权威易,重树标准难。在被互联网稀释的后权威世界里,再重新界定权威,就不是简单用大数据、用户画像这样的互联网技术能解决的问题了。而看似公正全面的UGC,一次水军突击,就能彻底毁灭一个平台的公信力,历次豆瓣刷分、淘宝刷钻、微信刷票,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
  从建立信任,获取口碑,广泛传播这一点上看,葡萄酒世界里的波尔多梅多克酒庄评级,似乎是唯一能够长盛不衰的信任体系,它脱胎于1855年的世博会,虽然饱受争议,但胜在成员之间齐心协力,共同向好。
  从评级体系里走出的拉菲、拉图、玛歌,200多年间从没像曹云金那样与德云社反目,而是不断加持列级酒庄体系的魅力,甚至将那些质疑、挑战与解读,也内化为评级体系自身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早于互联网200年的列级酒庄体系,反而天生培养出了互联网精神。
  所以,在这个权威被不断解构,标准被一再颠覆的时代,不会再有什么绝对的指南,黑白分明的界限,所有的阐释,只是为了划出一道界线,供消费者自己选择,是跨过去,还是留在线内。
  至于我们该不该相信,又相信谁这样的问题,在无数自有一套逻辑的划线人面前,仿佛已经不重要了。

□阿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