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明代祭孔制式再提升,祭孔大典更有看点
气势在变化,现场看就是不一样
2016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礼生和乐生队伍缓慢行进。本报记者 汪泷 摄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来宾在现场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庄子帆 摄
     今年主办方参照明代等历代祭孔制式,对程序、礼仪等进行再论证、再认定,规范了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礼制,形成《曲阜孔庙公祭孔子大典标准》,祭孔大典更有看点。千人眼中有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场盛大的祭孔大典,在每一位来宾们心里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想不到现场这么隆重,我被震撼到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孔教协会的成员吴孝哲说。

  现场这么隆重
反正我是被震撼了

  有一支身着红色唐装的队伍在祭孔大典的现场格外引人注意,他们与中国人一样拥有黄色皮肤,唐装上绣着麒麟。
  这支28个人组成的大队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孔教协会,最大的年龄已经超过了80岁。他们因为同一个信仰而聚集到了一起,他们都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之间,有不少人自学中文,能够进行简单的中文对话。 
  每年的祭孔大典,孔教协会的成员轮流参加,已经连续参加5年了。“想不到现场这样隆重,我被震撼了。”吴孝哲说,他们是龙的传人,根在中国,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以儒学代表的文化有不一样的感情,能现场观看祭孔大典,了却他们一个愿望。 
  因为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王惠敏大学毕业后选择来中国留学,目前在山东大学就读中国哲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我还会回到印度尼西亚,回去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同胞们了解祖先的文化。”她说,很珍惜这次能来参加祭孔大典,这将是她传播儒家文化的宝贵财富。 
气势逐年增加
来现场看看很满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28日,观看祭孔大典时,台下84岁的颜美芳目不转睛地望向大成殿的方向,从她的眼睛里看出了饱含的深情。
  “昨天姑奶奶专程从济南赶过来看祭孔大典。”颜美芳的侄孙陈有为说,他的姑奶奶是曲阜人,10多岁时跟着父母去济南定居了。 
  “走进孔庙,神道路到大成殿的每一道门,庙里的一草一木,让她联想起儿时的记忆,这是她小时经常跟小伙伴们来玩的地方,有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颜美芳说,离家这么多年,虽然不能每年都来孔庙,但每年的祭孔大典她都会看电视直播,这已经成了她这么多年的习惯。 
  来现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祭孔大典每年都有些新变化。1991年曾现场看过当时的祭孔活动,那时的规模不大,我坐在大成殿两侧的台子上看,这几年的气势一年比一年壮观,来一趟很满足。”颜美芳笑着说。 
难忘这场盛宴
当教师信念更坚定

  在祭孔大典的观众区,19岁的张娇始终认真地观看着LED大屏幕上的每一个场景,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
  “非常震撼,这是一场值得记忆的文化之旅。”张娇是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作为本届孔子文化节的志愿者,她负责礼仪服务工作。张娇认真地说,观看祭孔大典后,她更坚定了自己做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信念。 
  张娇坦言,作为未来的一名教师,孔子是我们的楷模。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这是最高境界了吧。”张娇说,作为坐落在孔子故里的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儒学底蕴。除了传统文化课程外,学校举办的“释菜礼”敬先师活动、走出校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经典诵读纪念孔子等活动,这让学生们多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加祭孔大典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难忘的经历,这也激励着我朝三尺讲台继续走下去。”张娇激动地说。 
来中国学祭孔
把儒学搬到堪培拉

  在曲阜孔庙,一个熟悉的面孔在眼前闪过。新加坡华裔定居澳大利亚的顾祖儿又出现在今年的祭孔大典现场,她是中澳文化交流中心的创始人。
  这一次顾祖儿有备而来。“我是跟来自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7个儒学文化爱好者一起来的,想把祭孔活动搬到澳大利亚的首都。”顾祖儿说。 
  顾祖儿介绍,她们此行主要是系统学习祭孔典礼的整个过程,包括服装、祭祀的八佾舞、礼仪等,目前已经与孔子研究院进行协商,正筹划请专业的老师授课,不仅让澳大利亚的华人参与祭孔活动,还考虑让澳大利亚人也参与进来。“明年的孔子诞辰日,祭孔活动将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同步上演。”顾祖儿说。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周折去做这件事?顾祖儿说,她想让更多海外华人体验中国原汁原味的儒学。“每次祭孔大典的人数有限,而且来一趟成本较高,但精髓文化需要去体验才能有更深的感触。”顾祖儿说,祭孔大典结束后,她还会继续留在曲阜,用近一周的时间来学习祭孔大典的流程。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黄广华 姬生辉 汪泷 庄子帆 贾凌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