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28日讯(见习记者 刘霄) 
2016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9月28日讯(见习记者 刘霄) 27日下午,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来自各国学者专家汇集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大会堂,共同讨论了“回归:古村保护与村民生活”这一主题的话题。
  主题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常亮主持。
  大会上,国家行政学院博导张孝德对“古村的前世与今生”进行了解读。演讲中,他提到,古村的前世是“中华文明密码的携带者,是民族文化生发之根”,我们要读懂古村,就需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因有现代生活而丢掉乡村的大教育思维与理念。要实现文明的持续发展,就要发扬工匠精神,在乡村进行智慧的设计。张导认为,当今正处于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消费新趋势,中产阶层成为消费乡村的主体,乡村代表的绿色生活方式将成为稀缺资源,在未来乡村文明建设的新出路是城乡双向流动新型城镇化。
  在对“古村再生的文创策略”演讲中,来自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认为,文化和创意是一种可以改变原来乡村面貌的策略,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经济条件,而且能够对村落与在地文化起到保护作用。她认为古村的活化与再生,可以以专家团队、活动策展、乡村创客、原住民携手合作的方式,结合政府政策扶植与财政引导,才能促使达到这个目的。
  接下来,山东泰山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常德军与大家分享了“齐鲁八号风情路之泰山和居”这一话题。演讲中,常德军提出了“山水为根,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理念,当他在规划齐鲁八号风情路时,发现当地原始风貌和当地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从而使得他把齐鲁八号风情路打造成山东第一条乡村旅游风景带,并且建造了“泰山和居”这座民宿。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现场与参会人员探讨了“集体记忆与乡村复育”的话题。演讲从一个实例说起。他提到,陕北一个贫困的村落没有把自然和人文景观转换成当地发展的资源。他思考从乡土文化入手,探索出一条通往乡村活化的有效路径。
  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以“古村旅游与乡村秩序重构”进行了演讲。陈国忠认为,面对非农化经济趋势,乡村失去了村落的经济内生性动力和基本自组织能力。就如何让乡村更好地充当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陈院长认为,要尊重乡村空间历史选择,让村民成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做好“裁判员”,重新构建乡村经济社会组织系统,恢复乡村的公共空间、自然符号、文明符号,再现乡村生活秩序。
  浙江师大农村研究中心教授鲁可荣就“文化自觉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这一议题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他认为,可以“文化自觉”来看古村的保护与村民的生活。他发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的问题根源是,基层政府棘手乏力,规划中城市化思维主导,重宏观轻细化和落地,项目上轻视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挖掘。演讲中,鲁教授以浙江义乌何思路村的成功实践为例,讲解新乡贤的示范带动、村民合作积极参与、立足乡土特色整合资源这几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启示。
  来自日本的德村志成先生以乡村民宿为例,从乡村旅游的定义谈论了古村镇旅游产品的打造。德村志成认为,古村镇保护是留给世人学习的机会,这个目的可以借助旅游来实现。乡村旅游需要认识旅游产品,而真正进行交易的是旅游产品,不是旅游资源。他认为乡村需要安静、洁净、意境,古村镇要古、纯、善。他主要观点认为,乡村的人文结构和自然结构是不容破坏的,同时村民才是真正的主角,发展民宿,才能让客人感觉到回到温馨的家,为此,德村志成先生提出了他自己的建议。

  浙江师大农村研究中心教授鲁可荣做演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