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之下多些历史敬畏和城市涵养
2016年1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城市日渐更新,今天的济南中心城区,几乎每一寸土地背后都有一部拆迁史。老城区拆迁的背后,除了功能提升、民生改善,也留下了不少遗憾。防止城市特色淡化、城市文化丢失,是“拆、改、留”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对待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拐个弯空个角
把城市特色留下

  @任善昆:如何在城市拆迁改造中加强传统街巷、建筑遗产保护等问题,理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宽厚所街片区已被不伦不类的“宽厚里”取代,剪子巷泉水石上流的景观早已不见踪影。当前,只有老商埠区还基本保持原貌,这片老城区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陶玉山:老城区拆迁别丢掉“济南味”,不要淡化了城市独有的特色,这不仅是为民间传说保留了载体,更是对历史、对后代负责。没有老建筑,济南怎么能称为历史文化名城?老建筑拆除了不会再现,修旧如旧只是外表貌似而已,模仿得再逼真也只是模仿。
  @李梅杰:新的“老街”“古城”建成后,往往也成了“商业街”,谈何特色?在城市建设中,为什么就不能在写带圆圈的“拆”字时,也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周围立上大大的“护”字?一个城市没有高楼大厦,算不上丢人,但是没有了特色,就等于没了个性,乏味得很。希望城市建设图纸上适当地拐个弯、空个角,把城市特色留下来。
老城谨慎拆迁
延续风土人情

  @李燕子:最好对拆迁的地方有个大体划分,重视、谨慎程度区别对待。比如有年头的建筑,需经哪级哪类部门审核,如文物部门的独立审核和认定。对于虽然年代较晚,但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需要经过什么部门审核,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规定,以免再出现老火车站这种拆了又想重建的荒唐事。对老城区要谨慎拆迁,把目光放在新城区上,这也是很多城市的做法。
  @孙葆元:拆迁并不可怕,每一个朝代都有拆迁史。明朝的德王府到了清朝变成巡抚衙门,到了新中国变成人大常委会住址,何况寻常百姓家?在拆迁中除了要保护历史性的遗迹,还要保护原住民,因为一地的风俗是靠他们传承的。比如济南,济南的风土人情是靠一辈辈济南人传下来的,具有地理特性和环境特色,这叫涵养。文化是涵养的产物,而不是指定产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